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评级”
2008-5-27 11:0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陈未临
在大灾大难面前,有一句话被人提起的频率会很高:“患难见真情。”汶川发生8级地震之后,海内外华人真情涌现:老人寄出了退休金,孩子拿出了零花钱,连乞丐都捐出了行乞所得……大灾面前,这是草根对“真情”的诠释。
在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举办的 “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上,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孤儿,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夫妇捐款3000万元。在主持人现场采访时,张祥青当即表示,作为1100万天津人民的代表,再捐款7000万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建 “震不垮的学校”。至此,张祥青夫妇在本次抗震救灾中累计捐款1亿元……
草根如此,那些社会精英、500强企业、外资企业等占有很多公共资源的 “大佬”们,在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他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有多少人缺席?于是,关于 “多”与“少”的交锋甚至是对骂在网络里泛滥开来。
“大佬”们的答案很明显:我们已经做了,做多少是多?言外之意,别要求太高,我们经营的是企业,赚的是钱,我们不是专职慈善家!
到底是网民的过分苛责还是 “大佬”们社会责任的缺失,在不同的价值感悟下,似乎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观点一致。但有一点是必需要说的: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没有兼济天下的大胸怀,做再大最终还是一个钱匣子的陪葬品。
企业社会责任之实现,其动机也是结果,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在社会处于正常运转之常态时,人们对于 “双赢”的理解,多半偏向于以经济利益为本质追求的企业一方。与之相应,当社会运转出现异常时,企业在非常时期以何种方式何种态度来担起社会责任,公众将按既定期望直接做出评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诚然,对于企业出于自身考虑的捐款行为,外界不能以其捐款金额的多少来评判爱心、责任心的大小。
然而,对于中国这个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市场,汶川震灾捐款的具体金额,实际上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评级。对于公众而言,也是社会责任感一个最直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