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在稀缺中过剩
2008-6-17 9:5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冯晶
市场现状:
需求错位
随着气温的升高,招聘求职市场温度在逐步升温,众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在谨慎地思考着,如何踏出职业道路的第一步。物流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可是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很多毕业生对“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感到很渺茫。
一位物流专业准毕业生对记者说:“马上就要毕业的,我们班找到工作的还不带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都不对口,真正找到对口工作的相中彩票一样难。”
是岗位需求少吗?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显然不能用需求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也发出“想招个物流经理实在难。”的感叹。一位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仅仅是为了招聘一名普通主管,他在人才市场泡了近一个月。“前来应聘的人的确很多,形形色色的证书更不少,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是合适的不多,真正面试的时候能让人满意的就更少了。”这位经理说。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高级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懂得从战略的角度规划企业长远发展,又有一线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如果有在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物流上市公司或咨询行业工作过的背景最佳。有实战经验的中、高级人才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无论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已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都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提高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
这种错位的需求不得不让物流教育者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符合市场口味呢?怎样才能培养符合市场的人才呢?
错位原因:
知识多实践少
对于造成错位需求的原因,专家认为,国内教育还没有真正了解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普遍书本知识多、实践经验少;国外知识多、实际知识少。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主任王增东表示,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还是按老一套来教学: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物流及其相关专业火热起来,部分高校教学中生搬硬套,盲目趋从,在师资不强、设备不全、经费不足、教材不规范、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草率开设物流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下设置物流课程。课程设置不科学。许多高校物流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导致物流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培养模式不实用。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缓慢和落后,在教育体制上,使得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滞后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具体到教学中,往往理论讲述多,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入企业不知何处下手的主要原因。
另外,企业人才成为无源之水的重要原因是只重视使用人才而不重视培养人才。首先,企业要接受高校只能培养出来“人才坯子”这个现实。短期内,大型物流企业立足自己,下功夫将“人才坯子”打造成所需的各类人才;中小型物流企业不是天天需要高级综合管理人才,另外也养不起,若需要时可以到物流咨询公司请教,或者请大型物流企业的高级综合管理人才为自己作所需方案,这样做经济实惠。长远考虑,各类物流人才还需社会培训,但是不能只寄希望于“秀才们”,应该是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培训机构共同为社会有偿培训各类物流人才,大型物流企业要直接参与物流人才培训的教案设定、课程设置、实习锻炼等全过程。
专家支招:
产学合作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表示:在学历教育的完善上,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使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在学科发展上,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础上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培养的特色。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自觉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