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研究
2008-6-19 14:5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 前言
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本土化的加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被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所取代,主要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何将供应链中的供应、制造、市场营销、配送等所有功能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运作和管理,以尽可能低的供应链运作成本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追求新的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了寻求这种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以“定单需求为中心”,将客户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实现客户化供应链管理(Customiz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SCM),进而提升供应链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整体竞争力。延迟生产(Postponement Production)作为一种有效地降低企业预估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已较多的应用于生产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中。本文把延迟生产作为一种哲理去构架制造业的供应链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式如何选择进行分析,为我国制造业实施客户化供应链管理提供借鉴。
2 延迟生产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随着客户化竞争的加剧,将传统的供应链结构重构为客户化的供应链结构,已经成为制造业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延迟生产作为客户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进行客户化生产的一个核心特征。目前,延迟生产在Texas Instruments、 Motorola、 Rolls Royce、 Dell computers、Benetton、Toyota Motor等国外大公司的供应链结构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延迟生产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生产的延迟尽可能推迟产品的定制活动或物流活动的时间,来减小预估风险,使整个产品生产中不同产品需求的相同程序制作过程尽可能最大化,而对定制需求或最终需求?体现个性化需求的部分 的差异化制作过程尽可能被延迟。
根据延迟概念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利用程度,将延迟生产分为无延迟、成型延迟、物流延迟和完全延迟等四种模式。
无延迟是传统的一种生产方式,产品的物流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按预测进行,完全没有考虑延迟概念,采用这种生产模式的企业库存水平较高,定制化程度很低。
成型延迟着眼于产品本身,推迟最终产成品的形成,它的基本观点是在获知客户的精确要求和购买意向之前,尽量使产品保持中性及非委托状态,制造相当数量的标准零部件或基本单元以实现规模经济,等收到客户定单后,再进行产成品的生产。成型延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使销售预估的不同产品的种类减少,物流故障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更多地使用物流技术和产品制造过程的重构技术来进行生产和最后的集中装配,从而可以实现以较大的批量生产通用化模块,获取规模生产的经济性;最后工序按定单需求进行设计、制造或装配可以满足需求的多样化和缩短交货期,以实现范围经济。
物流延迟着眼于产品地理位置,推迟产品的运动?它的基本观念是在一个或多个战略地点对全部货品进行预估,而将进一步库存部署延迟到收到客户的定单时进行。一旦物流程序被启动,所有努力都将被用来尽快将产品直接向客户方向移动。这样配送的预估性质就被彻底删除?而同时保留着生产的规模经济。物流延迟的潜力随着加工和传送能力的增长以及具有高度精确性和快速的定单发送而得到提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个消费地点不需要冒预测的风险建立过多的库存,在中央仓库层次上又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结果是以较少的总体库存投资来提高服务水准。
完全延迟是推迟最终产成品形成的同时,也推迟产成品的运动,是把成型延迟和物流延迟两种不同类型的延迟结合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加以运用。通过提供两种不同方法来制止预期生产或市场的承诺直到客户定单收到为止,共同减少预估风险,发挥两者结合的优势。
3 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的结构模型
供应链结构通常划分为“推动”式(Push)和“拉动”式?Pull 两类。根据“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供应链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当今制造业所处的环境,运用集成化应变管理的思想对其进行整合,提出了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的结构模型。
该结构模型是将产品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分为前段制程(推动阶段)和后段制程(拉动阶段)两个阶段,供应链前段制程为供应链通用化过程,是按照长期预测组织生产和运送基本功能单元,从事通用模块或通用部件的生产、装配、包装的过程,以推动方式经营为主,采用大规模生产;后段制程阶段则是按定单生产和总装,从事产品差异化生产,对产品定制单元进行生产、装配、包装及运送,以拉动方式经营为主,采用定制生产。
两个阶段的结合面为延迟区分边界,它形成一个缓冲地带?它是客户定单分离点(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 CODP),它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由基于预测的库存生产,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的转换点。 在整个供应链模型中,CODP之前的活动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定单的,而是依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分析,按客户的一般需求组织通用标准单元的大规模生产;而CODP之后的活动是根据定单确定的,依据定单的特殊需求组织定制专用单元的定制化生产与运作。
可见,构成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的结构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产品构造差异点进行分析,将产品构成单元分为固定部分(通用的)和变动部分(定制的),延迟产品差异点部分的生产(成型延迟)和延迟在制品向第二阶段的移动(物流延迟),直到获得市场足够的需求信息才向下游移动,并加以制造形成产成品。通过运用延迟生产来进行产品最后的生产和集中装配,将定制产品生产问题转化或部分转化为批量生产问题。
4 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的选择
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必须针对客户需求和产品特点,进行销售环境的分析。根据客户需求对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通常把企业的销售环境分为:定单销售(Sale-to-Order? STO)、定单装配(Assemble-to-Order? ATO)、定单制造(Make-to-Order? MTO)和定单设计(Engineer-to-Order? ETO)等四类。随着企业销售环境不同,企业进行客户化生产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选择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1)按定单销售(STO)的企业,延迟区分边界位于销售与装配两个阶段之间。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装配都是固定的,不受客户定单的影响,只有销售活动是由客户定单驱动。其生产按库存生产?生产的性质多为大批量生产,产品完全是标准化的定型产品,定制活动仅在销售阶段,客户可从产品所提供的众多选项中,选择当前最符合其需要的一个选项,实现产品的自定制化。企业利用物流延迟使延迟区分边界位置往后移动实现客户化生产的同时,减少产成品库存和缩短需求周期。这种模式较适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
(2)按定单装配(ATO)的企业? 延迟区分边界位于制造和装配两个阶段之间。产品的设计、制造都是固定的,不受客户定单的影响。装配活动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定单驱动的。企业在接到客户定单后,通过对现有标准化的零部件和模块进行组合装配,向客户提供装配定制产品。企业在运用成型延迟的同时,通过建立中央仓库、运用3PL等措施实现物流延迟,将成型延迟和物流延迟两种不同的延迟生产模式结合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加以运用,这样减少制造过程的复杂性,降低零部件模块和产成品的库存,同时企业通过延迟区分边界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产成品和缩短需求周期。这种模式较适用于汽车、个人计算机等产品生产。
(3)按定单制造(MTO)的企业,延迟区分边界位于基型设计和变型设计两个阶段之间。产品的基型设计都是固定的,不受客户定单的影响。变型设计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定单驱动的。企业在接到客户定单后,在已有的零部件和模块基础上进行变型设计、制造和装配,最终向客户制造定制产品。企业将成型和物流两种不同延迟生产模式结合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加以运用,这样减少制造过程的复杂性,降低零部件模块和产成品的库存,同时企业通过客户定单分离点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客户定单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影响,进而降低供应链企业总成本的同时,缩短需求周期。 这种模式较适用于大部分机械产品、一些软件系统如ERP、GRM等产品生产。
(4)按定单设计(ETO)的企业,延迟区分边界位于产品开发设计之前。较少的较通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受客户定单的影响,开发设计及其下游的活动完全由客户定单驱动的。企业在接到客户定单后,按照定单的具体要求,设计能够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化产品。企业利用成型延迟,使客户定单分离点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客户定单对产品研制过程影响,进而提高企业对客户需求适应能力和与其它企业的合作能力。这种模式较适用于大型机电设备和船舶等产品的生产。
根据前面分析得出,在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中,按定单销售(STO)企业的延迟区分边界(客户定单分离点)处于生产过程的最下游,按定单装配(ATO)、按定单制造(MTO)、按定单设计(ETO)的延迟区分边界依次向生产过程的上游移动。延迟区分边界越靠近上游,表示客户定单的要求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影响越大,定单完成的难度也相应增加,进而产品的成本越大,定单的需求周期越长。可见,构成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的核心策略就是增加库存生产的比例,将延迟区分边界尽可能向生产过程的下游移动,也就是将图2中的当前状态线尽可能往目标状态线方向移动,最理想的状态是移到理想状态线的位置。因为随着延迟区分边界往供应链下游移动,满足客户定单中的特殊需求在减少,大批量生产过程在延长,客户化生产过程在缩短,延迟生产模式在供应链中带来的效果越明显,即定单销售(STO)费用<定单装配(ATO)费用<定单制造(MTO)费用<定单设计(ETO)费用,定单销售(STO)需求周期<定单装配(ATO)需求周期<定单制造(MTO)需求周期<定单设计(ETO)需求周期。
5 结束语
本文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延迟生产模式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的通用结构模型,并对该结构模型的特点对延迟生产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特点,在客户化供应链中选择不同的延迟生产模式,能有效地缓和企业生产与客户需求之间的矛盾,成功地解决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机结合问题,降低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缩短定单的需求周期。了解运用这些对于我国制造业成功地实现客户化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然本文只是对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延迟生产模式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做定量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