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千年,转身看物流——古代快递
2008-6-21 1:0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弟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读过这首《过华清宫绝句》的,都知道这是杜牧用来抨击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借当年玄宗荒唐的风流韵事,以史讽今,警戒世君的,但从中,也可看出些古代快递的端倪。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如果除却历史背景,单只“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11个字,却足以使现代的一些快递公司汗颜,虽然代价是: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说到古代快递,大致由驿站、民信局和镖局三种形式组成。
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想来,当年玄宗给杨贵妃送荔枝时,选择的就是这种快递。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已长达3000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即发展了国际快递。并开始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到了元代,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还设立了递运所,这些独立与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
到了清朝,驿站开始使用“勘合”和“火牌”做为凭证。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
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清代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