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天路”畅行八方客
2008-6-27 13:3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隋秀勇
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北京奥运会对承办城市立体交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运输在运载国内运动员、教练员、观众和一部分奥运物资方面,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客(货)量激增带来了巨大的安保压力和对高品质服务的要求。因此,北京奥运会对于民航系统来说,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且只许胜不许败。
安保工作谱和谐旋律
3月7日,成功挫败在南航客机的袭击事件,再次引发了国人对航空安全的关注。“袭机”事件,从一个侧面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安全是头等大事,也是“以人为本”的最直接体现。
周密部署
为了保障北京奥运会航空运输安全,早在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安全会议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杨国庆对奥运航空运输保障任务作出全面部署。
2008年3月,杨国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奥运期间出现的新动向、新情况、新特点,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依托奥运安保指挥中心机场工作部,进一步提高警惕,加强安检和空中安保工作,严防劫机、炸机等恐怖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机场控制区的监控和证件的管理,及时出警,依法处置各类非法干扰事件,保证机上、机坪、候机楼治安秩序的稳定。加强航管楼、候机楼、油库、仓库等重要场所及设施的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严防破坏,为保证空防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平安奥运尽职尽责。
为了保障奥运航空运输安全,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了奥运空管运行指挥中心,下设运行协调、军民航协调、空管技术、设备保障、气象服务5个技术工作组。华北、东北、华东三个地区空管局成立了奥运空管地区运行指挥中心,地区运行指挥中心下设奥运空管天津、青岛、秦皇岛运行指挥分中心。奥运期间,指挥中心及各工作组采取值班的方式开展工作,24小时监控涉奥城市间航班运行情况。
4月中旬,中国民用航空局进一步采取航空保安特别工作措施。包括5项内容:提高旅客手提行李检查开箱(包)率和手工人身检查率,必要时将进行仪器和手工双重检查;乘坐国内航班的旅客禁止携带液态物品;严格执行免检、礼遇规定,取消“易登机”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旅客登机通道;空运货物必须采取安全检查后方能装机,航空公司不得载运未登机旅客的行李,中途下机的旅客,其全部行李必须卸下;所有经允许进入机场控制区的车辆都必须严格进行安全检查。6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又下发了 《关于奥运期间对航空运输危险品实施特别管制措施的通知》,要求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机场公司、各航空公严格遵照执行。
执行有力
的确,奥运在即,世界瞩目。民航系统的运输任务不但艰巨而且非常重要。奥运航空保障工作的优劣,不仅仅是成功举办一届奥运盛会的重要标准,而且关系到国家形象。
首都国际机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降机场,其在奥运期间将迎来送往上百万旅客,如何保证旅客方便、快捷、安全的抵离机场,首都机场航空安保公司(以下简称 “安保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旅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众所周知,奥运安保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障奥运安保工作有效开展,还需要有章可循。为此安保公司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方案。2007年,安保公司还专门制定了奥运安保总体规划及总体方案,出台了 《奥运安保预案》等12项奥运安保预案。
在此基础上,从2007年1月开始,安保公司全面展开了有关奥运安保的培训工作。仅2007年,其进行了120批次、4611人次,培训内容涉及英语口语、奥运知识、开机员培训及现场考核、安检信息系统全员培训等等。
有人说,安保公司培训是不少,到底管不管用啊?为了检测培训效果,安保公司以 “好运北京”系列奥运测试赛为契机,严格按照奥运安保标准,进行一次次的实战演练。在这期间,安保公司共保障航班928架次、保障参赛队伍560支,共5105人次。通过仿真演习,磨合了安保的指挥体系,提高了业务技能和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
2007年9月,安保公司在这一个月里重点对奥运安保预案进行了演练;10月,公司又根据在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11月,公司再次开展预案演练月活动,为奥运安保工作全面转向实战运行奠定了基础。
除了安保人员的训练有素外,大量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奥运航空安全上了 “双保险”。比如,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行李系统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系统,该系统和行李上的条形码所对应,只要将行李放在托盘上面,它就会自动识别行李,实现行李跟踪与监控。整个行李车间内共安装了200多个摄像头,基本上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工作人员还可以在监控中心内随时观察行李的去向。
立体交通保乘机快捷
首都国际机场,作为奥运专包机和航班的主战场,在基础设施方面,充分体现出“绿色、人文、科技”的奥运主题。
根预测,在奥运期间 (7月、8月、9月),北京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867万多人次,起落航班为12.47万架次,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加20.8%和16.3%。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8月,北京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近680万人次,起落航班近4.5万架次。如此庞大的吞吐量和密集的航班,对首都国际机场的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首都国际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志忠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完全有能力满足奥运需求。
张志忠的信心来源于机场基础设施的完善。拿着首都国际机场平面图,记者发现,除了原来7.8万平方米和33.6万平方米的1、2号航站楼,于2008年2月投入使用的T3航站楼总建筑面积是1、2号航站楼面积总和的2倍,达到98.6万平方米。扩建后的首都国际机场,拥有3条3000米以上的跑道,完全有能力满足北京奥运长途运输的需要。
“扩建后的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由原来的3500万人次增加到60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能力由78万吨增至180万吨,航班起降能力由原来的每天1000个航班,提升到每天1700~1800个航班,同时空客A380等大型客机也能在新跑道上起降。此外,首都国际机场还新建了一座总面积为6300平方米的贵宾楼和专机楼。”张志忠介绍说。
首都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完成,保障了其奥运期间有能力完成大量奥运物资运输任务和应对前所未有的客流量。
与许多国际化的大都市一样,包括机场周边在内北京市内的交通拥堵,一直是北京市民和游客抱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使奥运大家庭成员安全、准行的出行,北京市在确保奥运期间首都国际机场的周边交通安全快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拿出了哪些对策?
随着对首都国际机场参观的深入和工作人员的介绍,一张首都国际机场的立体交通网络图渐渐在记者脑海中清晰起来。这也让记者完全打消了对机场周边地区交通拥堵的担心。您无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 (地铁、开车、机场大巴),都可准时、安全地抵达机场。
李天高速路连接两条进场高速公路,第二高速路直通T3航站楼,北线高速路通至机场北面的货运区,将使旅客更加方便快捷的出入机场;在轨道交通方面,将于7月1日载客试运营的机场快线,时速可达110公里(普通地铁的最高时速为80公里),使乘飞机的旅客仅需16分钟就可从东直门到达首都国际机场。而发车间隔也会由试运营阶段的10分钟,逐渐缩短到4~5分钟。
在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旅客从市区到达机场时间的基础上,机场对抵港和离港的车流也做了精心的安排。T3航站楼根据大巴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的流量,车体的大小,上客时间等,对抵港、离港层的各种车辆流程作了精心设计并制定了相关流程规定,使得一切车辆井然有序。为了减少旅客穿行航站楼前的车道,对T3航站楼的到港层实行封闭式管理,杜绝社会车辆通行。
在T3航站楼内,记者看到许多“小火车”穿行于T1、T2、T3三个航站楼之间。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次使用的多楼连通的旅客捷运系统(APM)。航站楼之间联络首单程达10公里,方便了旅客在不同航站楼之间换乘航班。无人驾驶的 “小火车”系统全程设3个车站,行车路线单程2080米,最大发车间隔3分钟,高峰时,每小时单向运送旅客数量可达4227人次。
此外,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地面交通中心(GTC),车流集中且功能健全,共分四层,地下二层均为停车场,可停车约7000辆,地上二层则是四轨铁路车站,有城市轻轨与市区直接相边,成为机场第二高速、城铁、机场航站楼联络道的交汇点。
细节服务显国门魅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需要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来体现。2008年奥运期间,首都国际机场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面对蜂涌而至的运动员、教练员、观众及游客,首都国际机场将提供怎样的服务,2008年首都机场向世人展示什么样的国门形象?
快速分流
首都国际机场在奥运保障流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国际惯例,本着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程序简单、进出方便的原则,分别为不同类型奥运大家庭成员提供专门的服务保障。机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奥运保障流程分为进港和出港两大流程。以进港为例,具体分为奥运专机、奥运公务机、奥运和残奥包机、普通航班四类。
根据搭载的乘客不同,将首都国际机场划分为不同专用区域,服务的人性化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国宾楼、公务机楼是奥运专机和公务机的专用区域;奥运、残奥包机则在T3航站楼起降;T3A、T3B、T2和T1航站楼为普通航班抵离区域,其中T3B和T2航站楼为奥运成员乘坐普通国际航班抵离区域。而且其进出港的流程也非常简单,这也极大缩短了旅客在机场的停留时间。
记者从机场办公室了解到,接待每驾奥运包机大约需要40分钟,每驾残奥包机要80分钟;乘坐普通国际航班的旅客,奥运、残奥会代表团及其成员,在T3航站楼,接待奥运代表团需要70分钟,残奥代表团130分钟,而在2号航站楼只分别需要55分钟和110分钟。
在2004年的雅典机场,残奥团队在机场停留时间长达3个小时。而且雅典机场对于专机无专用机楼,公务机使用军用机场,包机也没有专属保障区域,部分残奥航班还使用远机位。
快速通关
(残)奥运代表团在机场停留时间的缩短,益于奥运通关手续的大大简化。不论是在首都机场旅检现场、货运申报柜台,还是快件现场,凡是跟通关验放有关的地点,均设立了奥运专用通道。根据海关总署支持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服务举措,在北京首都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等5个空港,北京、深圳、广州3个陆(铁)路口岸和上海港、天津港等4个海运口岸,都将设立奥运专用通道,为国际奥委会官员、各国运动员等奥运会大家庭成员及其行李物品提供通关便利。
对行李的快速处理,进一步加快了通关的速度。据了解,T3航站楼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分拣和高速传输系统,其传输速度最高达每秒10米,每小时可处理行李2万件。到港行李从飞机直接用行李车运送到提取转盘平均时间国内航班为10分钟,国际航班为20分钟。
人性服务
如果首都国际机场快速分流和通关服务体现了北京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那么2008年2月投入运营的T3航站楼内部的服务设施则让旅客更多地感受着人文关怀、奥运环保理念。在T3航站楼,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随处可见。由155个“龙鳞”样式的天窗构筑的绚丽、美观的“彩霞屋顶”,不但为航站楼的整体建筑增添恢弘气势,而且是国内机场首次大规模自然采光设计,可以有效的节约照明能源,其另外一个重要且独特的功能是指方向,屋顶密布的条纹由红色向橘黄色渐变,始终指向南北。此外,T3航站楼在功能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及特殊旅客的需要。母婴室让怀抱婴儿出行的母亲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儿童活动区内的玩具、动画能使孩子在待机时不再无聊;吸烟室的环保设计让吸烟者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以细节取胜的无障碍设施则使残障旅客体会到首都机场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首都国际机场本着两个奥运同时筹办、同样精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各项保障能力。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残疾人航空运输政策,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取消对残疾人旅客旅行的人数限制,允许进入客机区和客舱,要求航空公司和机场制定无障碍设施及服务的保障计划。而且,邀请国际残奥委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专家们对现有T2、T1航站楼以及其他设施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查,这其中也包括T3航站楼无障碍设施进行检查,全面落实改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