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重点工程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竣工
2008-6-28 10:40:00 来源:太原晚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昨日上午10时,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新建的2号航站楼前花团锦簇、彩旗招展,太原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该工程属涉奥保证工程,也是我省的重点工程,2006年3月26日正式开工。改扩建工程共投资15.7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一座5.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将原有跑道及滑行道延长至3600米,并加宽跑道及滑行道道肩,飞行区等级由4D升格为4E级,可满足当前最大机型A380等飞机的备降要求;新建站坪21万平方米,增加机位18个,其中近机位12个,远机位6个。为了全力保障北京奥运会备降航班,新建的2号航站楼将作为奥运备降航班的专用候机楼,目前在1号航站楼运行的航班暂不转场。
新建的2号航站楼造型新颖别致,犹如一架展翅欲飞的飞行器,寓意三晋起飞,是我省的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一层为到达层,主要有到港迎客厅、到港行李提取厅、行李分检厅、贵宾用房、远机位候机厅等。二层为出发大厅,主要有迎送区、值机区、安检区、商业区等,其中值机柜台有36个,安检通道有13条。夹层为旅客到港通道和中转厅。
根据“注重功能、最大限度方便旅客”的原则,2号航站楼设有行李快速转运系统,楼层之间有高速行李运输带,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行李的转运,缩短了转机旅客在机场的等候时间。在登机口处,采用了剪刀式分层登机廊桥,很好地实现了进港旅客通道、出港旅客通道和中转旅客通道的分离。2号航站楼在楼层之间还设有直梯、残疾人专用厕所等,为残障人士、老年人创造了无障碍的通行环境。此外,新建停车场4.6万平方米,使航站楼前停车场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车辆1650辆。
2号航站楼位于旧航站楼东侧,两楼呈45度角,浑然一体。功能布局紧凑,服务设施相对集中,流程便捷,既节省投资,又便于高效运营和管理,同时也为2035年扩建预留了尽可能多的土地。2号航站楼分为国际部分和国内部分,国内部分主体向西延伸,通过连廊与旧航站楼连接。依据设计需要,2号航站楼可满足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7万吨、飞机起降7.1万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2301人次。(来源:太原晚报;王英樊志峰)
太原机场新航站楼先睹为快
高大的钢铁骨架如展开的巨型机翼直插天穹,宽阔的玻璃墙面一眼望不到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昨日下午,记者跟随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参观了刚刚竣工的新航站楼,新颖独特的外观、合理便捷的运输流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完备的安检系统,让人印象深刻。
外观寓意三晋起飞
站在新航站楼外侧的高架桥上,从西向东慢慢走来,可以看到航站楼整体仿佛由多个巨大的“三角形”组成,多片“三角形”屋面交错起伏,使航站楼雄浑而飘逸,既富有现代感,又新颖而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工作人员介绍,在工程设计之初,两大理念就贯穿其中,一是多处使用数字“三”,意为传承三晋历史文脉;二是运用“三角翼飞行器”的形象,突出了航空业的特点。航站楼在充分体现“起飞·三晋”建筑主题的同时,也体现着“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和“以人为本”两大原则。
太原机场始建于1939年,曾于1968年和1992年进行过两次改扩建。经过1992年的改扩建,候机楼面积达25800平方米,跑道长3200米。为国内干线机场,首都国际机场的备降场。太原机场目前运行的旧候机楼是1992年改扩建时修建的,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94万人次。2000年以来,在我省经济的强劲带动下,太原机场运输生产得到跨跃式、超常规的发展。200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关口,跨入国内繁忙机场的行列;2004年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72.74万人次,接近了候机楼的设计吞吐量;2005年的年旅客吞吐量为212.3万人次,2006年为284.3万人次,2007年则高达361.3万人次。这些数字说明现有候机楼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楼内的流程设置及服务配套设施均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2005年初,民航总局提出对太原机场进行改扩建的动议,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运输需要,而且要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A380飞机的备降要求。
服务设施合理便捷
步入位于二层的出发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透的高大空间。抬头望去,现代大跨桁架层层铺开,错落有致,充分利用了屋面的交错形成采光侧窗,不仅体现了节能和环保的设计理念,也创造出开阔、明亮的空间格局。
出发层面积23771平方米,是航站楼最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出发大厅正前方设置了国内部分的30个旅客值机柜台,1个工作人员安检柜台,另设有一个超大行李托运柜台;国际部分值机柜台设有6个,与国内部分柜台并列设置,方便灵活使用,也设有一个超大行李托运柜台。
大厅设有相应配套的旅客服务设施,如贵宾休息室、洗手间、精品商店、餐饮、旅客休息座椅、大型航班显示屏、电话、问询、行李打包等。厅内设交通设施,旅客可通过中厅内的自动扶梯、电梯下到一层的到港大厅。在出发大厅与外部高架桥设有两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均设门斗,由自动门和两扇平开门组成,自动门供平时使用,平开门作为疏散时的紧急出口。
旅客换票后经安检区,就来到了隔离区的候机大厅。国内候机厅全长413米,服务8个机位,国际候机厅全长114米,服务4个机位,其中3个为灵活机位,国际国内可以共用。候机大厅总共设有座位2362个,在座位区之间设有商店、电话亭、航班信息显示屏、餐厅、茶座、母婴候机室等特色服务设施,在邻近候机厅庭院的一层设置VIP室。在二层的东端设置国际离港区,旅客经检验检疫、海关后办理登机手续,然后通过边检、安检进入隔离区候机。
新航站楼还特别建有夹层。该层位于航站楼一层局部上空,建筑面积6027平方米,主要功能为旅客到港通道和中转厅,隔离区内部为到港通道。
国内及国际旅客到港后由登机桥先进入到夹层通道,再经自动扶梯下至一层的到达层。该层建筑面积25147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为国内及国际旅客到港、行李提取及内部办公和设备用房。这里设有6组行李提取转盘,可以有效避免到港和离港人流的交叉。此外,该层还设有一个国内及国际远机位候机厅(兼作备降厅)和国内及国际远机位到达通道,大大扩展了机场的旅客运输空间。
处处体现“人性化”
由于机场内部设有大量商业店铺、商业广告、航班显示屏、电话亭、座椅等,加之大量的人员流动,很容易使旅客找不到正确的登机地点,因此整个新航站楼的室内设计,始终贯穿着“简洁、有序、合乎逻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一层到达区由于层高的限制,吊顶高度较低矮,加之整个空间较长,容易给人压抑和单调感。为此,该层吊顶采用金属板与金属格栅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视觉的趣味性,每组格栅与柱子相对应,其通透的效果减少了空间的压抑感,同时也起到了控制室内噪声的作用。室内的墙面和柱子外挂色彩淡雅的金属板材,金属板既便于施工和清洁,也较为耐久。二层离港大厅的室内墙面,根据不同的区域,材质上有所变化,沿玻璃幕墙一侧的盒子间和值机柜台一侧的墙面采用花岗石,而其余的墙面采用浅色金属板,使得空间不至于单调。一层与二层的公共地面均采用蓝色磨光花岗石铺装,耐磨且易于清洁。
新航站楼的灯光设计也别具特色,不同的区域均采用了不同的照明手段。如一层的公共空间主要以筒灯为主,其散点式的布局,适用于该层不规则的平面。而二层由于空间高大,故采用光反射照明方式,成组的射灯直射屋面,并通过屋面将光反射到下方,使得整个空间的光线柔和。为了进一步丰富空间,还在每组钢管柱撑的根部设置灯光,以此烘托室内气氛。政务贵宾厅、商务贵宾厅和头等舱候机室的装修,采用了标准较高的装修材料,充分体现其尊贵和舒适。
“人性化”的设计处处显现。在出发大厅的显著位置和每个登机口前方,竖立着“机场候机楼平面布置图”,用生动、通俗的图标,告诉旅客各区域的功能情况,让人一目了然。在候机区的一侧,不仅分别设有男女卫生间,还特别设有残疾人无障碍卫生间,在洗手池和马桶旁边都安装着高低不同的扶手。此外,新航站楼还创造出无障碍的通行环境,在楼层之间的直梯,电梯桥厢面积大于1.4×1.1米,可方便残疾人轮椅的自由出入;楼前广场也设有残疾人停车位,可通过残疾人坡道或电梯到达候机楼内各层。
三级安检保安全
安检系统是否完善,对于民航安全至关重要。工作人员说,新航站楼配备了三级民航安检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了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和机场服务质量,同时对旅客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该系统以高速局域网为工作平台,为旅客及其行李进行视频、音频、飞机离港系统等采集和共享,继而进行集约化处理。
旅客在机场办理登机牌后,其所有相关信息通过局域网传输到安全检查部门,待旅客到达安检口验证台的时候,相关设备会自动拍摄旅客容貌并扫描登机牌,以保证旅客身份信息与所持登机牌相一致。验证结束后,旅客即可进入安全检查通道。如果携带违禁或其他危险物品,安检人员可以通过机器操作将其行李自动传送到开包工作台上,再对照X光机所显示图像进行人工开包检查。当旅客持登机牌登机时,旅客所有相关信息已经传送到飞机离港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显示即可查看旅客登机牌与身份、容貌是否一致,符合要求才能允许登机,千方百计确保机上旅客人身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