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事局自主创新实现VTS自检自修
2008-7-22 12:2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利用雷达、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设备组成的VTS(船舶交管系统),具有助航、交通组织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是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被誉为“海上千里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各主要港口和重要通航水域已建成26个VTS中心、80多个雷达(中继)站。2007年,海事人员利用VTS处理船舶水上险情8000多次。
我国VTS的技术和设备基本都是引进的,其中,大连VTS的设备从法国引进,由法国公司安装调试,系统软件由法国公司和一家台湾公司共同开发研制。如何在消化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创新,确保VTS正常运行,辽宁海事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自行设计检测软件实现远程设备监控
大连VTS由一个中心、两个分中心和六个雷达站组成,维护工作由辽宁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的VTS保障部承担。VTS分中心和雷达站无人值守,且远离VTS中心。这就给日常的维护工作出了难题——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维护人员一时难以判断出是哪台远端设备出了问题,不得不到现场进行检测,无形中延长了故障排除的时间。为解决这一难题,维护人员产生了设计VTS线路检测软件的想法。
设计这样的检测软件,包含着串行通信、网络通信等较复杂的软硬件知识。通过查阅技术资料,技术上的难题被一个个克服了。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使自行设计的检测软件融入实际的VTS系统。大连VTS设备的管理员级密码和设置命令都掌握在法国工程师手中。为得到进入系统的“钥匙”,维护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多次与法国工程师沟通,说明检测软件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情况,终于得到法国工程师的认可,获取了系统密码。2006年年初,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和调试,自行设计的VTS设备线路检测软件运行成功,弥补了VTS中心对部分远程设备无法监控的缺陷。如今,当雷达站等VTS的远端设备出现故障时,报警信息在几秒钟内便显示在VTS中心操作人员的计算机上,并显示是哪台远端设备出了问题,维护人员有的放矢地在短时间内即可采取措施。对这一检测软件,法国工程师竖起了大拇指。
自主创新修复老铁山雷达
波导在VTS中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血管,是传输雷达微波的。波导出现故障,VTS就瘫痪了。2005年起,大连VTS中心对老铁山水域某一特定方位的监控,时有雷达信号丢失现象。到2007年2月,老铁山雷达回波基本消失,监控人员已无法对老铁山水道附近海域实施监控。经现场检查,发现波导连接器下面堆积着黑色粉末,分析判断粉末来源于波导连接器上的旋转关节。法国工程师前来更换旋转关节时发现,连接旋转关节的矩形波导和连接雷达天线辐射器内部的一节波导均严重扭曲。法国工程师当即表示无法修复,必须购置一付新的雷达天线(法方报价6万欧元)。即使采用其他雷达站的天线暂时应急,法国工程师也以购买一付新天线作备件为条件,要求将损坏的天线运回法国维修,费用由辽宁海事局承担。
2005年起参与大连VTS维护工作的孙长生在其导师大连海事大学交通电子研究所柳晓鸣教授的点拨下,决定尝试自行修复的方案。他们采用铜焊或银焊的办法,把损坏波导的法兰盘烧下来,重新焊接。波导管是紫铜的,管壁厚度只有1毫米,对烧焊工艺要求非常高。火候大了,接头变形;火候小了,法兰盘烧不下来。为确保烧焊万无一失,他们找到焊接技术过硬的空调维修师,经过多次实验,终于自制出了两套波导,停了76个小时的老铁山雷达重新转了起来。法国工程师连说:“干得好!干得好!”到目前为止,修复后的老铁山雷达运行一切正常。
辽宁海事局在VTS维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鼓励创新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该局不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每月两次的VTS技术交流研讨会已形成制度。遇到技术难题,集中攻关,培养锻炼创新和动手能力,已形成浓厚的氛围。就在前不久记者到通信信息中心VTS保障部采访时,发现技术人员正在摆弄一个雷达部件。经了解得知,大连VTS中心雷达站的1号雷达母板出现故障,没有库存备件,只剩下2号雷达可以工作。申请购买丹麦厂家备件,周期长。针对这一情况,保障部临时成立课题小组攻关,经过两周的研究测试,找到了故障点,用400元购置的材料,修复了价值10万元的丹麦雷达母板模块。“省钱是小事,关键是为类似的故障排除积累了经验。”VTS保障部主任徐振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