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行业分析

洛口仓:天下漕运枢纽

2008-7-22 14:1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背山面河的洛口村,如今交通十分不便,背后的山是道阻隔,面前的河也是道阻隔。只有山与河之间的一条小路,将村子与世界相连。闭塞的洛口村经济也较落后,如今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其实洛口村距离现代交通主干线并不远,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都在村后山上通过,甚至占用了村里的土地,但这两条主干线高高在上,火车、汽车呼啸而过,对这个小小的村庄不屑一顾。
  在隋唐时代,洛口的交通位置却不是这么尴尬,那时黄河不是阻隔,而是通途,随着大运河横空出世,洛口获得了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地位。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有人说,大运河和长城,是中国人在大地上刻画的两条线,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连接成一个庞大无比的运输网络,对促进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在大运河初具雏形之时,人们不经意地发现,洛口成了这个庞大水运网的中枢。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不久,就下令建都洛阳,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起点,经洛河入黄河,然后分两路开凿,向南终点为余杭(今杭州),向北终点为涿州(今北京),如此一来,洛口就坐落在了大运河最为重要的三岔路口上。
  在大运河开凿的第二年,隋朝就开始在洛口兴建粮仓。这个仓规模巨大,为当时天下第一,从今天洛口村到七里铺村,十多里的范围,共兴建粮仓3000个,每个仓可容8000石粮食。这样规模的粮仓,肯定不是为了供应当地消费,甚至也不是为百里之外的首都洛阳贮备的,因为洛阳附近另有回洛仓、河阳仓两座大粮仓。显然,大运河的设计者在三岔口摆上这么一座超级大粮仓,是要让其作为调剂东西南北的物流中心。
  洛口仓如一座大容量的水库,各地的漕粮,通过庞大的水运网络,如水流般在这里蓄积,使洛口成为天下瞩目的所在。
  隋代运河中枢洛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
  隋炀帝名声不好,但古往今来试图对他进行重新评价的不乏其人,大都认为他虽然十分胡闹,可也十分能干事儿。用时下的话说,他是那种虽腐败却能干事儿,干大事儿的官儿;比那些光腐败不会干事儿,或者不腐败也干不出啥名堂的官儿好太多了。而皮日休的这首诗,甚至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中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穿越崇山峻岭,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了南北内陆交通,弥补了自然河流的不足,自开凿后,大运河“船舶往来,商旅辐辏”,“舟行如梭,不舍昼夜”,成为连接大中国的生命线。从隋到清,1000多年的时间,历朝历代都把维护运河通航作为国家要务,这条人工河成为江山一统的重要保证。
  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从春秋时代的吴王夫差就开始了。到隋朝时,全国重新归于一统,当时,掌控天下财赋,保证首都人口和全国军队的粮食供应,是中央政府最为重要的事务,而这些事情,都需要仰仗漕运。不仅在隋朝,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大一统王朝,漕运都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王朝生存的命脉,大运河的主要使命,就是漕运。
  隋初,政府利用黄河、渭水等天然河流进行漕运,可是天然河道未经整治,很多地方沙多流浅、绕道迂曲、水位无常,经常造成漕运的阻塞停滞。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隋王朝就下令开凿广通渠,该渠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引渭水,东至潼关入黄河,全程三百余里,代替渭水进行漕运。开皇七年,由于平陈战争的需要,隋王朝又修凿自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江都(今扬州市)的山阳渎,沟通淮河与长江。
  公元605年,不安分而富有想象力的隋炀帝即位,不久下令迁都洛阳,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能在洛阳大展拳脚,与他老爹隋文帝打下的底子有极大的关系。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他励精图治,使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面对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的局面,隋文帝施展雄才大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耕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后人将他的治绩称为“开皇之治”。
  有了老爹奠定的家底儿,隋炀帝即位后,一面大举营建洛阳城,一面大手笔规划大运河。他任用伟大的工程专家宇文恺,先开凿通济渠以打通黄河、淮河的联系。这个工程以洛阳为起点,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出洛阳城东流至偃师西入洛,经洛河入黄河,再由板渚(今荥阳汜水镇东三十里)引黄河水东南流至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对岸入淮。这段运河在唐宋时改称汴河,一直是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
  三年后,为用兵辽东,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今北京)。随后,隋王朝又疏浚修整山阳渎(改称邗沟),开凿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市)的江南河,以连接长江与钱塘江。这样,在隋文帝的基础上,隋炀帝用短短五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大运河的构建,形成西抵长安,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沟通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覆盖半个中国的水运交通网。
  大运河完工后,首都洛阳成为全国交通的中枢,史书说,洛阳“沟通江、汉之漕,控引河、淇(指永济渠)之运”。东西南北的国家物资,都是以洛阳作为枢纽完成调运的。如隋唐两代多次用兵辽东,都是从洛阳调集粮食和军用物资,通过永济渠运送,一时间,运河上“舳舻相次千余里……填咽于道”。而洛阳的中枢作用,又是通过洛口仓这个物流中心实现的。
  天下粮仓河南居多
  洛口仓兴建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也就是开凿通济渠的第二年。
  在此之前,隋文帝已经在天下兴建了诸多的粮仓,这些数量众多的粮仓分为两类,即官仓和义仓。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量由百姓捐纳,饥荒年间用以赈济灾民。百姓和军人均可捐出适当粮食,存入本地社仓由专人保管,国家规定有农户捐粮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社仓制度,形成一种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官仓的设置,则主要是为了增加全国漕运的效率。原来全国各州都直接向首都输送漕粮,效率低下,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隋文帝下令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在黄河沿岸设置一些大型粮仓,把关东各州的漕粮集中在仓内,然后利用黄河和广通渠运往关中。
  当时天下有四大官仓,都在黄河沿岸,即洛州(今洛阳)的河阳仓,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的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阴)的广通仓,卫州的黎阳仓(在今浚县)。四大粮仓中,三个在今河南境内,可见当时河南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地位。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先生研究,这三座大粮仓都兴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在隋朝初年的漕运和财政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邹逸麟先生认为,河阳仓在今偃师境内的邙山上,这里地势高燥,适合修建粮仓,这个仓是为从洛口转运粮食入洛阳城而设。黎阳仓是黄河之北唯一的大粮仓,其位置在今浚县大?山麓。当时黎阳东临黄河,是重要的黄河渡口,交通已称便利,而后来开凿的永济渠也是从黎阳西边经过,使黎阳仓的地位更为重要。隋唐时期,黄河之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这里,然后沿黄河或者永济渠运往洛阳、长安;而当朝廷用兵东北之时,则先在这里储备粮食,然后由此运往辽东。宋人张舜民曾写道:“予尝登大?,仓窖仍存,各容数十万,遍布一山之上。”可见直到宋代,人们还可以感受到黎阳仓庞大的规模。
  常平仓位于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西南四里,这里地势高平,所以又叫做太原仓。这个仓的设置,与三门峡砥柱天险有着密切关系。自洛阳以西至三门峡的那段黄河,在北岸中条山脉、南岸?山山脉的约束下,河身在峡谷之中穿行。在今三门峡地方,河道被屹立在河中心的两个大石岛分成三股,好似黄河中的三座大门,故称为三门峡。黄河在这里不仅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且暗礁密布,漩涡众多,行船至此,稍有不慎,就有覆舟之灾。为避开这段河流,隋唐时的漕粮或经黄河到孟津西北上岸,或经洛水到洛阳启程,经?、函山路至三门峡之西,储存在太原仓中,再经黄河、广通渠运往长安。因为这样的交通地位,常平仓自然十分重要,其仓城六里,规模庞大,也是“蓄巨万之仓”。
  隋唐两代均定都于关中的长安,但均以洛阳为陪都,这种政治格局跟三门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三门之险,粮食不得不通过陆路运输,而陆运耗费极大、效率又极低,如从洛阳到太原仓的陆运分八递场,每场间隔四十里,每递用车八百辆,即便这样,八十万石至一百万石的租米,需时二月方能运毕。因三门峡造成的漕运瓶颈,洛阳与长安的物资储备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洛阳“帑藏积累,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而长安“府库及仓,庶事实缺,皆籍洛京传输”。
  隋唐两代,每逢关中地区有灾情,常将中央政府迁往水运方便、“舟车所会”的洛阳去。而杨广即位后,仅在长安待了三四个月,就决定营建东都洛阳,建成后即以东京为首都。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改东都为神都,她在位二十年内,除两年居于长安外,其余时间都在洛阳。中国历史上干脆爽快、富有个性的两个皇帝都选择了洛阳,其中固然有政治原因,而交通的因素无疑也十分重要。
  隋炀帝迁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后,天下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因漕运需要而设的粮仓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洛口仓的异军突起。
  天下第一粮仓应运而生
  大运河完工后,隋王朝在沿线重要的节点设置了不少粮仓,主要用于中转漕粮。大运河长2000多公里,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河段的流量、含沙量以及河床特点各不相同,不可能依靠同一艘船一次运到,需要转换熟悉不同河段的船只和水工分段运输。因此就需要在沿线节点兴建粮仓,以方便转运。如此一来,“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运河与粮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漕运系统。
  在大运河配套的众多粮仓中,有两个规模最大,它们就是洛口仓和回洛仓。回洛仓在洛阳城北七里,是首都洛阳的粮库;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在大运河新兴的庞大水运网中,洛口恰好成为三岔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邹逸麟先生认为:“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地位极为重要。”
  洛口仓兴建后,原本位居四大粮仓之一的河阳仓逐渐失去价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废弃。
  隋炀帝在洛口建天下第一粮仓,自然是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选址后来出了大问题。在天下大乱之时,这个粮仓成为影响天下大局的关键所在。
  这里曾经是洛河、黄河交汇之处,因大运河的兴修,这一带的交通位置曾经十分重要,隋王朝在这一带兴建了天下第一粮仓——洛口仓。
  洛口村中这孔大窑据说是洛口仓城3000大仓之一,据介绍,此窑极深,从来没有村民能走到尽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