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泾港区二期投入运营
2008-7-28 18:0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讯 黄浦江两岸星罗棋布的65个散杂货码头在喧嚣了多年之后终于沉寂下来,它们被统一迁入上海港罗泾港区,共同组成了全球最大的散杂货码头。日前,这片世界上第一个号称 “前港后厂”的散杂货综合性港区——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全面投入生产运营。
该工程年设计吞吐能力达4380万吨,将有效缓解上海港快速增长的散杂货业务量与严重超负荷的吞吐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据了解,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散杂货码头,国家批准工程概算总投资为46.8764亿元。
根据规划,黄浦江港区的65个散杂货泊位已经搬迁到此,分为矿石码头、煤炭码头和钢杂码头三大装卸作业区。黄浦江南浦大桥至杨浦大桥间水域不再有煤炭等货运码头的身影。在建设规模和布局上,该工程将公共码头和货主码头合二为一,极大地节约了有限的岸线资源和投资。在还给母亲河水清岸绿的同时,也成为上海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港口的典范。
除了码头资源整合新建外,“前港后厂”也是这里的又一亮点。据介绍,罗泾二期港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公共码头和大型钢铁企业之间的工业物流新配送理念,实现物流链与生产链的无缝衔接。
港区与临近的宝钢集团浦钢公司通过全变频和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创新地引入了 “前港后厂”的物流工艺组织系统,今后,运到港区的矿石不必再用汽车运送到厂区,通过精细化运作和物料配送的无缝衔接,实现了港区和工厂间运输方式的全新转变,大大提高了公共码头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这座现代服务型港口的建成,融入了先进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理念,有效落实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促进了土地、岸线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物流环节的有序衔接,也为确保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电煤、矿石等国家重点物资的运输、中转和物流配送提供了有力保障。(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