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耀黄海大旗竖巅峰——记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
2008-7-8 13:1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上接B1版)
1991年,曙光厂在重大产品开发上,面临着选择:有关部门让他们选用插管式车桥;有人则主张上1020型悬挂式车桥。面临抉择,李进巅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后,认为1020型产品国内还没人生产,但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市场潜力很大。于是他果断决策,开发新产品上1020型车桥。有人劝他说:“搞这种车桥时间长、投入大,如果决策错了,这一年全体职工的饭碗就会砸了!”在这种情况下,李进巅坚定地说:“不敢冒险,就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新产品一面世,就引起了许多主机厂的浓厚兴趣,争先恐后地选用这种车桥,成为了全国汽车市场的抢手货。
1994年,“曙光牌”SG1020车桥被省市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首届全国汽车配件商品”展示中,被国家质量管理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确认为首批“推荐商品”。1996年,曙光公司在SG1020独立悬架车桥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SG2020前驱动独立悬架车桥,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在中国形成了“独立悬架,独霸天下”的局面,成为曙光公司一个高水平、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
1020独立悬架车桥的开发成功,不仅给曙光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中国车桥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档次,填补了中国轻型车桥的空白,使我国在轻型轿卡车上采用独立悬架车桥成为现实。这不仅是曙光公司新产品开发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轻型车桥的一次革命。
截至1997年末,曙光的车桥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成为全国最大的轻型车桥生产企业,自此一直占据着行业的第一位置;此后又连续开发了猎豹、霸道、轿车、重卡、二代军用车等系列车桥。现在,已有7大类100多个品种,年产能力达到50万只。曙光用不断的创新坐稳了“车桥王”的交椅。、
抢先机走出大本营
1991年,国家体改委下发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曙光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向政府申请,改集体所有制企业为股份制企业,为曙光公司崛起抢得了先机。
1993年1月12日,以曙光车桥总厂为主体,组建了丹东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丹东市首家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辽宁省首家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制的企业。股份公司成立后,领导班子决定,把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技术改造,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96年开始,公司技改被列入国家计划,新建了差速器壳、主减速器壳、机械加工、冲压桥壳焊接、标准化后桥总装配等生产线及产品试验检验中心。采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实现了机器人焊接、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加工,计算机在线检测和标准化检测装配,装备技术在国内处领先地位,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企业做大必须规模经营,而搞好资本运作,实行低成本扩张,是实现发展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效益、使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争取股票上市,是李进巅坚定不移的目标。经过4年不懈的艰苦努力,2000年12月26日,“曙光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曙光公司成为辽宁省民营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上市,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了质的飞跃,使公司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公司股票上市之后,参与国际竞争,跻身国际主流汽车生产商的供应链,成为配套企业,是曙光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发展禁锢、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国际结盟。
2001年,曙光集团进行了自我修炼、聘请了国际金融战略顾问、引进了世界先进技术,与世界五百强之一企业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加入了世界竞争的步伐,加速了与国际接轨。
蛇吞象曙光耀黄海
2002年11月22日,辽宁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重组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辽宁黄海汽车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被行业喻为 “蛇吞象”的案例,使李进巅的付出不亚于二次创业。
黄海公司曾一度是国内客车企业的排头兵,诸多原因致使黄海汽车的市场份额逐年萎缩,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当时的黄海资产总额10亿元,不良资产和债务累加却超过了11亿元;市场占有率从超过50%锐降至不足4%。用一位省领导的话说: “黄海客车如果不重组,3年内死不了,3年后活不了。”2002年8月,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了曙光与黄海的合资重组方案,当时的黄海负债已高达2亿5千万元。2003年6、7月份又赶上 “非典”,导致两个月停产,原总经理在内外交困之时宣布辞职,更是雪上加霜。艰难之际李进巅担起了黄海公司总经理的重任,找出了制约发展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黄海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3年便取得可喜成绩:产量比上年增长45%,达历史最高水平;新产品开发达到了88个车型,创历史最高记录,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海模式”成为辽宁工业的一次体制创新,是东北三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首例,对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2003年9月22日,丹东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由车桥及零部件向汽车整车生产的跨越。
曙光公司精心打造黄海客车及SUV商用车和曙光车桥及零部件两大品牌。目前黄海客车已经形成84个型号,可满足公交、旅游、长途、机关团体用车需要,形成高中档及经济型齐全、大中轻型兼备的生产结构,产品国内覆盖率达95%以上,并远销中东、东南亚、非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北京奥运第一大订单,展现了黄海客车在公交领域的领先地位。2006年公司又与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德国MAN公司合作,引进了低地板城市客车及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车),抢占了行业先机。今年,生产的黄海牌乘用车又以其高品质成为了国家登山队的惟一指定用车。2006年、2007年,曙光集团出口的零部件产品连续两年获得了某世界500强公司授予的 “全球最佳供应商”奖。2007年,曙光公司两大品牌——“黄海汽车”、 “曙光车桥”双获中国名牌, “黄海”汽车荣获 “中国驰名商标”。
把信带给加西亚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李进巅深谙此理,他说,曙光公司要打造“黄海”汽车和“曙光”车桥及零部件这两大品牌,挺进国际市场,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关键是要在完美的质量、创新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上下功夫。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打造产品质量、掌握技术和执行服务的主体——人!曙光员工都应该成为 “把信带给加西亚”的敬业者,他们是曙光公司的中流砥柱和最可宝贵的财富。
李进巅很喜欢 《戴尔·卡耐基成才之路》里 《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短文,他深深的为罗文那种对工作的主动性、责任感、进取心和视工作如生命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把这篇短文打印成册,分发给每名职工,正是在这种把信带给加西亚精神的激励下,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了职工独立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勇往直前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已成为曙光的一种内在动力,人们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一年厂里正在开新年联欢会,节目演到一半,有厂家打来电话,要求紧急追加200套车桥,新年后立即送到。联欢会立时变成了誓师会,从厂长到工人,从科室到车间,马上投入了车桥装配工作。整个元旦期间,人们不但没休息,而且每天加班两小时,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满足了用户的要求。李进巅总结多年实践经验认识到,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他把曙光精神概括为四句话:不讲困难,把信带给加西亚的敬业精神;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惟旗是夺,优进劣退的向上精神;严格管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
他说,这种曙光精神,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还要靠它。曙光人在这短短的23年里,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韧劲,超凡的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飞跃,发生了巨变,创造了奇迹。20几年来,李进巅升华、检验自己的行为轨迹,形成了一个信念,就是 “需要产生可能,可能就要奋斗,奋斗才会成功”。这种信念使他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自觉加压,敦促和激励自己去拼搏、去攀登。李进巅也因此多次被授予市、省和机械部劳动模范、创业英雄、辽宁省最有影响企业家、辽宁省十佳诚信民营企业家、辽宁省十大振兴人物、第五届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等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再次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