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长江水运新篇章
2008-8-14 12:3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何彤
基于对低制造成本的持续追求,许多跨国公司已开始从沿海地区向中国内地转移。长江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路,努力提高物流化和放宽对第三方物流行业的限制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内河水运新价值
沿海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主要是因为交通的原因。经济活动,包括贸易和外商投资,都会聚集在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交通便利的地域。我国的出口驱动型经济都是在沿海形成的。这也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劳动力迁移,上千万的人口从内陆腹地蜂拥而至沿海,来寻找工作机会。
可是,近期中国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由于超过60%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内地,其人口平均收入只是沿海地区的40%。我国政府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为保障国家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别必须减小和消除。需要向内地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而逐渐重视西部的开发。这个变化使得需要重新评估从沿海到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问题。
对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沿海地区也有些明显的变化,地价上升,能源供应不稳定,以及最突出的是工资飙升和劳动力短缺。于是,许多公司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内地,内陆省份制造业的工资仅只是上海的一半。相对于拥挤的沿海地区,内地的工业地产更容易获得,也更便宜。一些中国增长最快的未完全开发的消费市场也在诱惑着他们。
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内迁,使得各国企业关注长江的物流能力。在从重庆到上海的绵延2000多公里的长江流域,居住着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横跨7个省份,产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中国政府已经投入数百亿元用于发展长江水运以及与它并行的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其中的许多投资是专用于集装箱业务。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内陆经济刺激着集装箱业务的发展,不管是公路、铁路还是驳船。由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寻找新的供应源、生产以及销售市场的机遇,长江作为一个重要的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正在突显出来。
在过去的几年里,长江物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大变化:首先是因为上海洋山港的建成以及三峡大坝航运能力的改善,长江中的集装箱驳船服务大量增加。其次是因为到2005年底WTO保护期的截止,中国的物流领域对外国完全开放,许多国外物流企业蜂拥进入中国市场。前者将使得长江物流的 “硬件”得以改进升级,后者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管理等 “软件”带入中国。
物流服务新要求
作为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长江已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运通道。不过在2000年以前,长江上几乎全部是散货运输。散货运输会导致更长的提前期,而且交货时也不像封闭的集装箱那样没有争议性。
当衡量在长距离运输集装箱的方案中,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土内,首选方案自然是铁路。但是,尽管中国铁路里程长度已是世界第二,它们却几乎全部用来将煤和各种原材料运往资源缺乏的沿海地区。我国现在正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来完善高速铁路网络,双层联运列车和复线,但这些都还需要至少5年才能完成。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大量使用长距离的公路运输,尽管大量更大、更高效的卡车已经在大量使用,但其中只有少部分能运输集装箱,而且其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举例来说,与上海-重庆的船运相比,同样路线的卡车运输费用约贵5倍,铁路贵一倍。时间上公路较短,约需3天,铁路8天,而水运顺水8天,逆水11天。可见,在各种长距离运输方案中,水运是最安全、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在短期内,扩大长江的集装箱处理能力,是连接华中和西南到沿海地区的较经济的方法,并且将补充现有的公路和铁路运力的不足。从长期来讲,集装箱水运将使该地区的物流成本降低。
因此,政府正在加紧通过疏浚、清除水底暗礁和提升三峡大坝的通航能力来改善长江运力。在长江沿线还有20多个内陆集装箱码头正开工建设。因此,长江在内陆集装箱联运的发展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如武汉和重庆,所发运和接受巨量的国际贸易货物大多在使用长江水运,长江的集装箱业务已在高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运量将达到450万标准箱。现在世界上仅有莱茵河的运量超过中国,而且可以肯定在短期内将被超越。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成和上海洋山港开始运营,是长江水运集装箱化的催化剂。三峡大坝除电力供应和控制洪水外,对于长江水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两通道五级的船闸在2004年7月开始使用,它使得万吨巨轮可以在3小时内通过。一个小一点的,能使3000吨货轮在45分钟内通过的船闸,计划到2009年建成。过去从湖北宜昌到重庆的600公里急流险滩星罗棋布的河道,变成了深邃宁静的水库,形成一条宽约1公里,平均水深超过4米的航道。并且,在这水库的中段万州,一个设计能力4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码头正在建设中。
更深更宽和流速平稳,使得长江上游可以通行更大的集装箱驳船,能运载250标准箱的驳船将可逆流而上2000公里直达重庆,而取代现在使用的载量64~144标准箱的驳船。由于河道的改善,最终将能使用运载量400标准箱的驳船。将来的问题是需要关注在三峡船闸的船只壅塞和集装箱码头的装卸瓶颈的管理。
对于长江航运大发展的第二个促进因素是在上海建设巨量的集装箱泊位,上海洋山港深水集装箱码头第一期工程的完工,使得已是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上海港又增加了220万标准箱的装卸能力,这个距上海东南海岸30公里处的新港口,全部完工后将能提供2000万标准箱的处理能力,这将超过美国最大的3个集装箱码头在2005年处理量的总和。
只是,目前通往这个港口的连接通道只是1条6车道的堤坝公路,运输设计能力只是每年500万标准箱。虽然政府在计划将铁路延伸到港口,但这不会在2010年以前建成。在长江沿线,也有类似的情况,增加的驳船运力要求相应的接口联运服务,但建设都不到位。
港口的规划者们期望到2020年长江的驳船运力提升30%。为此船运公司需要升级它们的船队,许多公司已在使用海运驳船在长江中运输,第一条这样的航线在2005年12月开始了其从洋山港到南京的运营。这些吃水更深、能力更强的货轮可以一次运输300标准箱以上。它们可以减少运输次数,并且使得集装箱货船能从长江直接开往韩国和日本。这些变化加上三峡大坝航道的改善,可以使船运集装箱的成本比现在下降40%。
举世瞩目新长江
从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发展中得到益处的一个城市是武汉,它位于上海以西的800公里处,横跨长江两岸。由于它是主要的南北和东西交通枢纽而被称为中国的芝加哥。由于80%的中国城市都位于距武汉2000公里范围以内,武汉成为各企业作为全国范围配送枢纽的自然选择。武汉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的汇流处,因而它也是位于其西北的大的工业城市襄樊的运输中心。武汉下游的长江正在进行疏浚,更深的水位将能使5000吨级的驳船到达武汉。进口的和从沿海地区运抵武汉的集装箱货物量已经暴涨,货物主要有汽车部件、计算机零配件和用于包装的再生纸等,其中再生纸每月就进口超过1000个标准箱。出口集装箱中主要有机械、家具、电器、鞋和服装以及纺织品等,其中至少1/4是出口美国的。不利的因素是: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已经有5000多个外资企业在武汉营业,而且成本开销已接近沿海地区水平。
武汉有两个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汉阳港和往下游20多公里新修建的阳逻港,预计到2009年阳逻港区完全建成后,将取代汉阳港口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附近建设中的铁路集装箱集散中心和6车道的大跨度桥梁将极大地提升该港口的作用和效率。
一个更大的受益者是重庆,长江是其主要的通往海洋的运输线。作为中国最新的省级直辖市,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的人口超过了加拿大。重庆还是供应其腹地1.7亿人口的主要交通枢纽。在最近几年,重庆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2007年GDP达到4111.82亿元,增长率15.6%,增长率在全国列第3位,仅低于内蒙古自治区 (19.0%)和吉林省(16.1%)。工业产值和零售额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目前有上述优势,重庆的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只有7亿美元,不到中国从1978~2005年外国投资总额650亿美元的1%。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庆的交通。直到几年前,到 “山城”重庆的铁路还需要绕行,而公路也极为不便。从陆地将货物运往上海需要3个多星期,几乎是从上海到洛杉矶长滩港航运时间的两倍。此外,重庆的港口,尽管是长江上游的最好的港口,在20世纪90年代还在使用纸和笔来管理仍然是劳动力密集类型的作业,并且主要是散货,现代仓储也缺乏。
不过,最近几年,重庆强化了它作为中国西南部的主要物流和商业中心的地位。已经是中国西部最好港口的重庆港,正在进行扩建,增加处理能力。虽然在1993年已经引入集装箱运输,但直到2001年,其港口的集装箱年处理量还低于4万标准箱。这个数字在最近四年间翻了4倍,并且会进一步提升,政府已计划在下一个10年中投入14亿元来改造和升级重庆港口的设施。
重庆有两个主要的集装箱码头:九龙坡码头和寸滩码头。寸滩码头位于城市中心朝天门的下游6公里北岸,已完工的一期工程具有28万标准箱的处理能力,这已经比九龙坡港的处理量高40%。在2009年二期工程完工后,将达到集装箱年处理量70万标准箱,汽车滚装年吞吐量30万辆,
长江作为集装箱联运通道的建设将显著影响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汽车行业是先期的受益者。武汉和重庆是中国第三和第四大的汽车产地,两个城市各自计划到2010年将使其产值翻番。许多国际汽车企业已经在其中一个城市或者在两个城市都在开展业务,而这两个城市还将从中央政府的8个汽车出口基地的规划中受益。另一个主要的受益者是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服装和鞋到家具和电器。
一些价格敏感的和勇敢的制造商,如台湾和香港厂商,早已迁往内陆。同时,在最近几年中,中国企业向西部内陆的投资也在剧增。从2000~2005年,武汉已经获得超过50亿元的本国投资,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对重庆的本国投资也增长了50%,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方企业也在从这些中国内陆城市采购物品,大零售商如沃尔玛和家乐福都在从这些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进行采购,并开设他们的新零售店。这些国际零售巨头认为,从中国的采购商品越多,中国也就成为一个更有购买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