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制造业面临大考
2008-8-14 15:4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实习记者 高琳
国内叉车制造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多年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旺盛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迅猛发展,叉车作为其中的亮点更是“水涨船高”。但自去年以来,包括钢材、燃料、劳动力在内的各种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加之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国内叉车企业处境越来越艰难。面对不断加大的压力,我国叉车业将何去何从?
四大困境
困境一:原材料价格猛涨。 “钢材价格从年初每吨4500元,飙升至现在的每吨6500元。”杭州一家生产叉车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由于产品中使用钢材的比重较大,公司在年初接到的订单,利润下降了很多,甚至有部分产品都不盈利。”
而事实上,价格上涨的原材料并非只有钢材一种。叉车用的电子原件、塑料等其他原材料,也因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而出现了很大涨幅。
国家统计局2007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9%。其中,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0.9%。
困境二:用工成本激增。新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用工制度更加严格,企业需要承担的用人成本压力也更大。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很低,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实现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广西某中小型叉车企业老总就表示:“目前(集团)公司员工总数有1500多人,仅实现‘五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公积金)全覆盖,就需要增加费用210多万元。”
另外,由于员工工资水平近年也相应提高,这对于本来内外交困的企业,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负担。
困境三: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调整,也给众多叉车企业带来了挑战。例如安徽合力等大型叉车企业,产品大多出口至欧洲,但由于销售大多按美元结算,因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使得公司出口产品利润受到影响,毛利由之前的32%下降至与国内产品相同,约为22%。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几乎为单边市,国外代理商大多不肯变更美元计价的销售方式,预计升值因素将持续影响公司出口产品的毛利。
困境四:需求增长放缓。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造成了叉车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我国的叉车生产、销售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销量已居于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但目前,由于国内产业升级,造成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困难,导致行业叉车需求量相对下降,我国叉车需求增长开始放缓。
突围之路
面对成本压力,国内叉车纷纷采取提高售价、降低采购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出口等措施来缓解。
据行业人士透露,国内叉车品牌,例如合力、杭叉以及友佳叉车等纷纷提高了其部分产品售价,甚至有的品牌每台平均售价提高了近2000元。也因此,很多厂家叉车第二季度销量同比呈下滑趋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使年产1000台以下的叉车厂商很难生存。
除了提高售价,扩大生产规模也是企业用来应对成本压力的常用手段。安徽合力预计今年其工业园产能可达到3万台,公司下属子公司宝鸡叉车厂和衡阳叉车厂可分别实现5000台的销售,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另外,为了增加销量,很多企业都在出口方面做足了文章。2007年全行业出口叉车4.7万辆,增长78%,占总销量的34%,其中18000台为电动叉车。2008年1~3月份,国内叉车业出口电动叉车5135台,比去年同期上涨51%,而内燃叉车出口9225台,同比增长62%。
同时,业内专家也指出,受电动叉车利润相对较高、燃油价格大幅上涨对电动叉车价格影响不大等原因,预计市场对电动叉车需求将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