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趋向回落
2008-8-18 12:0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专家团资深专家 陈克新
持续加速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局面已接近尾声
今年以来,中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6%,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上涨8.8%,创下2004年11月以来新高,这是PPI涨幅连续11个月扩大。另据有关资料显示,上半年全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8.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25.3%,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预计近期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局面。
人们普遍担心,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性强劲上涨,将显著加大消费品价格(CPI)传导压力,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形势恶化。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并需要努力防范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近些年来持续加速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局面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尾声,即将画上句号。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今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将显著放缓,趋势主调是涨幅越过峰值后逐步回落,甚至有可能在2009年内出现跌落。受其影响,全国消费品价格(CPI)的成本推动力量将显著减弱。
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趋向回落,源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深幅调整
中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水平趋向回落,其主导因素源于近年来一直强劲上涨的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将要出现深幅调整。
这种价格向下性深幅调整压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经济减速,引发全球初级产品需求总量增长放缓。次贷危机以后,虽经美国政府连续四次全力出手救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不足,避免了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但并没有解决全社会的沉重债务负担和信用、信心指数下滑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者商品消费能力显著下降,出现了次贷问题向实体经济基本面蔓延的局面。受其影响,美、欧、日经济下行、进入衰退风险加大;新兴经济体集体反通胀,实施加息等紧缩性经济政策;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受阻,比如前不久发生的多哈世界贸易谈判的“悲壮失败”。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减速,使得全球商品需求总量增势减弱。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认为:次贷危机已经造成了1万亿美元的损失,触发全球经济恶性循环,世界经济放缓的周期进一步延长。
今年以来,全球一些主要贸易大国,日本、德国出口下降,以及中国出口增长水平的急剧回落,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全球需求增长的放缓趋势。据统计,上半年中国出口商品总值同比增长21.9%,名义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10%以上的出口价格上涨因素,从实物量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出口实际减速还要严重得多。比如上半年全国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20%,但出口总值却增长了13%,由此可见一斑。
世界经济减速,全球商品需求量增长放缓,当然会引发其制造材料,如原油、矿石、橡胶、谷物等初级产品价格回调。前不久世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跌落,就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减速导致需求放缓的担忧。
其次是中国最终消费品市场相对疲软,导致生产资料需求增长水平回落。不仅出口情况不太理想,国内许多商品的销售市场也相对疲软。从今年上半年三大类最终消费品:住宅、汽车、家用电器的销售情况来看,全国市场销售状况都不是很好。据有关资料,今年以来全国住宅销售同比大幅萎缩,其中武汉上半年商品房销售套数同比下降4成,深圳7月以来日成交量环比下降42%,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上半年同比下降20%,北京7月期房销售量环比下降四成,上海也出现成交量停滞局面。另据统计,上半年全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6.71%和18.52%,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65和4.78个百分点;环比销售则连续数月下降。一些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国内车市连续3年景气周期或将终结,2008~2009年可能会是整体车市比较困难的两年。此外,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也出现大量积压。
最终消费品市场的不景气,当然要传导到生产资料上来,即反映到金属、水泥、轮胎、成品油和矿石、橡胶、石油等投资品和初级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上来。据测算,上半年全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成品油、水泥等5大类重要投资品产量同比增长8.8%,增长水平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了9.3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同比增长8.7%,回落了7.3个百分点;轮胎产量同比增长12.8%,回落了11个百分点;焦炭产量同比增长11.4%,回落了10.6个百分点;10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13.4%,回落了10.7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同比增幅也回落了1.8个百分点。
投资品生产减速,直接影响了中国初级产品进口需求。随着钢铁产量的减速,钢铁生产所需要的冶炼原料,如铁矿石、焦炭的需求增长也会放缓;同样,随着轮胎等橡胶制品生产的减速,橡胶的需求增长也会放缓。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石油、铁矿石、橡胶三大初级产品进口总量为54932万吨,同比增长15.8%,增长幅度比上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比2004年更是回落了22个百分点。今年前6月累计,上述三大初级产品进口量同比增长18.9%,仍然大大低于前些年的增长水平。
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消费国——中国初级产品进口力度的减弱,不仅促使全球初级产品供求关系改善,还使得国际投机资本一直炒作的 “中国需求因素”失去题材,加剧其价格泡沫的破灭。
再次是美元贬值见底,增大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跌落压力。在经济减速,需求增长水平回落的情况下,为何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还在上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元的持续性大幅度贬值。近些年来,美元贬值幅度已经超过了40%。受其影响,大量避险美元进入商品市场保值或增值,形成了巨额投机性购买需求,由此将初级产品价格推向极致,不断创下新高。
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美元是否会大幅反弹?还有待于观察。但美元的继续大幅贬值,似乎已不大可能。因为美元的进一步深幅贬值,将严重动摇美元的世界商品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即损害美国的核心利益。为此,至少从美国政府的主观愿望来看,将停止这种以邻为壑、不负责任的美元贬值政策,真心实意地维护美元坚挺。
由于美元贬值已经成为前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罪魁祸首”,因此,只要美元不再大幅贬值,并由于世界经济减速和需求增长放缓影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将相应走低。
最后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反向操作。随着需求增长的放缓,如果美元不再大幅贬值,甚至触底反弹,一些国际资本乘机转多为空,反向操作,势必引发前期进入初级产品市场的巨量投机性购买资金集体恐慌性出逃,导致相关产品价格的迅速跌落。
由此可见,受到上述多方面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深幅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实践表明,近年来中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输入性成本推动特点。比如,铁矿石、焦炭等冶炼材料价格的上涨推动钢材价格上涨;铜精矿和电解铜价格的上涨推动铜材价格上涨;石油价格的上涨推动成品油、塑料价格上涨;橡胶价格上涨推动轮胎和其他橡胶制品价格上涨等。
由于中国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大,现阶段中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输入性成本推动特点,随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全面反转,即前期节节攀升的价格转向深幅跌落;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原材料需求由于最终消费品市场疲软,其增长势头也出现显著回落。受到这两方面的拖累,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只能放慢其上涨步伐,出现价格涨幅的中期回落,甚至不排除价格指数下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