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信息化资讯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5年来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08-8-21 12: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自03年以来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位次已由2002年的第17位提升至12位,全省电话用户增长2.7倍。 
  安徽省信息产业厅8月21日消息,安徽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贺凌在数字安徽五年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表示,2003年至2007年,是“数字安徽”建设的起步阶段。5年来,全省电信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270亿元,建成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能承载各种通信业务的信息传输网络,光纤通信线路已通达全部行政村,互联网宽带网络通达所有乡镇,覆盖到80%的行政村。
  工作报告指出,5年间,安徽全省电话用户增长2.7倍,达2,904.3万户;电话普及率提高到47.5部/百人,翻了一番多;到2007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55.9万户,网站总数已近3.8万个,拥有网民337万人。广播电视网络综合覆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贯通,网络业务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信息平台,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6.1%和95.4%。有线数字电视自2004年7月18日正式开播以来,已开通14个市和40个县有线数字电视信号。
  全省电子政务专网基本建成,实现与17个市及62个县(市、区)级节点连接,开通了省人大等13个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形成了联通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骨干网连接。省市县三级已拥有政府网站170多个,县以上政府网站全面建立,“乡乡有网站”工程已完成总体任务的70%。
  5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基础指标大幅度提高。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局域网或接入互联网,广泛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等信息化管理;83%的企业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工艺(CAPP)和生产过程控制等应用,企业设计水平、生产应变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一些企业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公共平台,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展示、招商引资、网络营销、人才交流、资金保障等服务。供水、供电、供气等居民日常消费已实现网上支付。
  5年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主营业务收入从2003年超百亿元起,年均增长42%,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利税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3%、35%。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位次已由2002年的第17位提升至12位。
  报告强调,从08年开始,“数字安徽”已转入全面建设阶段(2008—2015年),未来5年,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时期。根据安徽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要求,省信息办正在组织编制本届政府新一轮“数字安徽”建设规划,拟订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主要建设目标是:到2012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普遍开展,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政务信息化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共享程度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完备,“村通工程”延伸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所有行政村通宽带,有线电视数字化基本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30%,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成为安徽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普及,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上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围绕上述目标,已初步遴选出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数字电视全覆盖、联上行政并联审批平台、省会经济圈信息共享、合肥等城市“城市一卡通”等20项重大工程,作为下一阶段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抓手,将分别制定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加以推进。
  报告认为,“数字安徽”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全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逻辑互联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覆盖街道、社区和乡村,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同时,大力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业务网络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安全可控。稳步推进各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促进“18项民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强省”进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信息化的带动效应,选准切入点。一是推进工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提高效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二是推进工业相关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三是推进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配置;四是推进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五是提高从业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在推进融合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实现千亿目标的新跨越。
  三要广泛开展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电话网络“村通工程”,实现“村村通宽带”、“乡乡有网站”目标。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县乡(镇)公共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进面向“三农”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普及。大力发展和传播面向农村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国家相关部委在安徽省实施的各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加以推广。
  四要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信息服务业,鼓励企业和居民开展网上营销、网上购物,引导公众在文化、教育、娱乐等领域的信息消费。积极发展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业,开拓电子新闻出版、数字媒体、网上医疗等信息增值服务新领域,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内容产业建设。培育安徽省已有较好基础的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为软件服务外包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以信息化手段优化社区服务,创新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依托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继续推进国家(黄山)旅游信息化试点工作,争取工信部等相关国家部委的更多支持,努力探索经验,助力安徽“旅游大省”建设。
  五要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大幅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间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政、税务、银行、国库间的税款信息共享,以及个人征信、企业征信等方面的信息共享。组织制定全省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建立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信息主体意识和信息活动能力。
  六要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应对和防范能力。认真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规范和推行电子认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建立全省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技术中心,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