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采购工作的战略地位
2008-8-29 10:5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柴凤伟
今年年初,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的计划书里,采购被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这一计划,以 “一个调查(采购调查问卷),一份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一个会议 (全球采购(上海)论坛暨第三届中美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年会)”为核心内容的旨在全面推动我国采购发展的工作就此展开。
半年过去了,采购各项工作进程如何,人们十分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管该项工作的副会长戴定一。
摆上重要日程
据戴定一介绍,目前开展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采购问卷调查开展后,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和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下,已收集了300多份问卷,正在整理汇总之中。整个调查还得到了利丰集团和国家统计局的支持。而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的出版计划也获得了来自业界专业人士的积极响应,已有50多位海内外专家积极参与撰写。“全球采购(上海)论坛暨第三届中美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年会”也将于11月在上海召开,届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发布第一部《中国采购发展报告》,以及我国首次采购调查资料。
在谈到强化采购工作的初衷时,戴定一表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采购领域一个最大的行业组织,在这方面一直缺少清晰的部署,而随着采购战略地位的日益提升,如何推动采购在国内的规范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国际上物流与采购的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彼此融合成为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在我国,物流产业地位已经确立,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中国的采购领域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我们在与国外的交流发现,国外推进采购发展的势力非常庞大,各种活动、理论体系、院校建设都非常多,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从国内实际情况看,采购市场虽然巨大,采购发展却很落后,大大小小的中介组织或在采用国外体系,或在根据国外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基本处于很分散的状态,更没有统一规范的体系。”戴定一强调, “而我们做这件事的定位就是希望建立一个起点,把情况和方向搞清楚,做一个调查,出一份报告,开一个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在究竟怎么开展、推动采购工作上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借鉴国际经验
从采购发展的历史看,采购不是一个行业,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即使有些企业专门做采购代理,这样的企业也很有限。事实上,采购是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一个功能环节。因此,要有跟物流不同的思路去推动采购的发展。 “从国外情况看,采购的发展跟制造业发展有密切联系,采购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要想搞清国内采购发展的总体方向,就要先了解采购在国外的发展规律。”戴定一告诉记者。
据戴定一介绍,在国外,当制造业发展处在以规模化、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发展时期时,这时采购关注的核心是大宗采购物资的价格,大宗物资价格决定整个生产成本的竞争力,采购方面的技术主要是批量采购和谈判的技术,目的是如何把价格降下来;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到了精益生产,利润率开始均匀化,这一阶段不是依靠大规模生产就能盈利,而要靠所有环节,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在内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最优的,这阶段称为全面质量控制。采购除关注物品价格外,还要关注交货时间、结算方式、物流周期等多个因素,也就是要考虑采购物品的总成本和综合性价比。到了20世纪末,跨国公司、信息技术大发展,这时工业生产有了两个新的特点:即出现了OEM外包和JIT订单生产。在这一阶段,管理跨出了本企业,形成企业间的供应链关系。采购的重点也发展为以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为主要特征。
而随着采购任务、方式、目标的变化,采购岗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是采购员,职能就是采购来最低价格的商品;到关注综合性价比时称为采购经理,要掌握采购物品的结算方式、批量、物流方式等;发展到战略采购阶段时,就成为跨国公司里专门设置的采购总监,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关系,选择伙伴。
“通过以上几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要想解决整个产品的竞争力,把成本降下来,采购必须进入到企业的战略层决策,采购的战略地位也是这么提上来的。”戴定一说, “根据这样一个发展规律,我们就以国外采购发展规律为参照物,对比中国目前处在哪一个阶段?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特殊国情又是什么?从而分行业、分地区研究我国采购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自觉地推动中国的采购发展。”
明确四大方向
尽管我国目前一部分企业已开始关注采购,但仍有相当多企业对此缺乏认识。戴定一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的。中国企业常常花很大力量去搞关系,政府仍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很大作用,这使得企业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经济规律或加强管理、科技进步、营销模式创新等方式来获得增长。另一方面,是企业集约化程度低。科学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想上档次,必须受制于产业本身的集约化程度。事实上,凡是集约化程度好的,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规范化,比较容易采取科技进步,容易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是小家小户的形式,很多产业也处于分散状态,改造起来还很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引导企业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商业创新来规范发展。即使这样,我国采购未来发展的方向仍是十分清晰的。
一是遵循集约化的发展方向。采购本身通过集约化可以得到提升。如果一个企业的采购很分散,就不如把它集中起来进行管理。比如汽车集团,下面有轿车厂、卡车厂,这些厂都需要采购钢材,当采购处于分散状态时,每个厂都各自实施采购,甚至每个车型都有专门的项目组进行采购,而如果把它集中起来,就可以取得批量,物流、结算等优势,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采购集约化也和产业本身的集约化程度有关,如果某一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采购供应链管理就无从谈起。
二是遵循规范化的方向。 “国外采购有一整套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企业内部也有一整套制度和管理手段。这使采购非常透明、规范,甚至可以进入到计算机管理。”戴定一说, “而国内采购发展却很不规范。比如,许多民营企业的采购还是由并不专业的亲戚或亲信在管理,在流程、指标体系上没有一个规范的考核制度。即使在国企、股份公司建有采购制度,企业之间也不一致,缺乏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规范。此外,采购领域的立法、相应机制建设也不齐全。基于此,我国的采购管理规范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三是遵循科技进步的方向。依靠信息化技术来体现规范化,体现制度,体现法律的要求,以及通过信息化手段,降低采购成本是采购管理的重要方向。众所周知,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中很大一块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之间情况不清楚、不透明,使得企业在谈判过程中非常的困难,大幅提高了交易成本。
四是要有一整套的科学体系、理论体系来支撑。 “这点是我们在国外考察中感受非常深的。”戴定一说, “国外的采购理论体系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统一,一个是密切联系实际。 ‘统一’在国外教科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只要打开国外教科书,采购的理论体系完全是一致的,从院校到协会到企业都是这样,企业家谈采购也是按照同样的这个体系。另一个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国外采购总是能把最新的实践结合到理论中来,并形成一整套培训、认证的制度,如注册采购经理制度等,目前这一制度已被各个跨国公司所接受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