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快递行业分析

中外运快递:收购战略患难言之隐

2008-9-19 10:4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富爸爸呵护下,仍难摆脱对国际物流豪门的严重依赖   中国外运 中外运快递 细路仔,你放心,老窦已把你和洋鬼子DHL捆绑50年啦……
  DHL 
  富爸爸中国外运有个小算盘,希望自己的孩子吃下国外“DHL牌高营养奶粉”后迅速成长,故将旗下外运发展E速业务(现更名为中外运快递)联姻DHL,而DHL国际物流豪门吃足这一国产奶粉,未患肾结石不说,反而成长稳健,大有欲抛昔日糟糠之势。
  业务仍受制于人,中外运快递怎么办?
  2010年前跻身国内3大快递营运商之一,外运发展E速业务在2012年达到80亿—120亿元收入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外运快递奋斗的壮语豪言。
  据日前中国外运发布的中报显示,其上半年快递业务营业额为17.23亿元,同比上升8.3%,但增长主要由国际快递业务、即中国外运与DHL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贡献。业内人士称,相信这是一个让中国外运高层隐隐作痛、强颜欢笑的结果。
  自2005年底开始,中国外运开始独立运作自有国内快递业务品牌———中外运快递,就是面对物流豪门纷纷单飞布局中国而推出的。中国外运寄望培育自主竞争盈利业务、摆脱目前对外方严重依赖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和尝试,从而进一步延伸航空物流产业链,实现空地一体化,逐步实现向快速物流供应商转型的战略定位。
  但事与愿违,寄望靠收购战略赚得市场的中外运快递,却看着自己的骨肉兄弟UPS合营项目、金鹰国际等优质资产,被富爸爸中外运频频出手转让。而自身想靠收购扭转颓势,却一直未能兑现。
  寄望靠并购赚钱
  按照中外运快递现在发展速度计算,如果要让美好宏伟蓝图实现必须保持年均200%以上的增长率。然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样的可能几率非常小。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外运展开大规模的同业收购值得期待,其紧迫性也随着国际物流巨头加快国内布局而日益凸显。而中国外运的高层也从不避讳收购想法,据其高层对外界透露,目前麦肯锡正在协助选择国内外的收购标的。
  深圳一民营快递高层郑畅(化名)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市场洗牌非常厉害,特别是今年油价飙升、雪灾对行业影响很大。因此,四年后的行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敢保证。从狭义的静态计算,要达到目标的确很难。但是只要其跻身国内快递前三的目标实现,年入100亿的目标应该就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并购也并非如此轻松,并购后需要消化、整合,然而按照中外运现有的机制和架构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其很多块状都是分割的。”郑畅还透露,其实快递市场利润还是很丰厚的,如果中国GDP增长10%,快递行业可能达到40%-60%的增长。这也就是外资为什么要迅猛进入的关键原因。
  从中外运先后与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TNT、欧斯爱西(OCS)等多位国际富豪的分手可以预见其与敦豪(DHL)的甜蜜也让人担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敦豪(DHL)羽翼丰满,时机成熟,他肯定会单飞。”郑畅说,中国外运只是充当了一个嫁接的平台,这些狼都是它引来的。
  收购没那么容易
  对于中国外运一直宣称收购动作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时候一些国企都是之前设计出发点非常好,可是真正运作时完全是另外一码事。在宅急送深圳公司总经理谢海岩看来,现在国内可供中国外运选择的并不多,好一点的都卖掉了,不想卖的自己做了,剩下的它又不感兴趣。TNT收购华宇,是为了做国内快递市场,从文化和业务的模式上,要改造如此庞大公司,付出的代价和时间很大。业内都很清楚有些收购其实都是虚的,除非是双方势均力敌,业务互补才很有可能成功。“一些大公司是不是有些大举动的口号放出来,市场上太多,大家也已经司空见惯。”谢海岩说,中国外运如此充足的信心其实还是源于其旗下其他业务是挣钱的,可以用来补贴快递。
  央企快递奈何不敌民营
  中外运快递有个富爸爸,这让不少当初民营的穷孩子一直都艳羡不已。中国外运先天在资金、客户和网络资源,人才队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企背景有助于其获得海关监管仓、机场货站等垄断性通道资源,而公司的资金优势、快速和低成本的组网优势、与国际巨头多年合作经验优势,将可以保障公司迅速掌握快递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推动中外运快递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在市场化的残酷考验中,中外运快这个出身家境优越的孩子表现并不太抢眼。招商证券分析报告也认为中外运快递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受市场竞争以及收购进展不大等影响,其发展逊于预期。在深圳市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郑艳玲的印象中,就深圳区域看,其业务是在萎缩的。“任何一个国企不可避免都会带有或多或少官僚的烙印,市场化程度不高,基于其机制和文化,很难和灵活多变的民营快递竞争。”
  然而郑畅则认为,中国外运近年的一些举措表明其并不是做企业,是在做概念,走资本运作的道路。其依托政策优势和垄断资源,早年合作建立的国内网络是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其资本运作后,增长点都不需要靠市场了。
  从业十多年谢海岩曾经有过国企工作经历,对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着更为独特和更为真切的发言权。在他看来,中外运则先期完成了资本运作,资产和专业人才上都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国企相对来说创新意识不够强,毕竟民营企业是完全以利润为导向的。同时谢还特别指出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民营企业的起步大都建立在低成本运作之上,只要肯做就有暴利,而国企需要给员工完善的福利,二者并不是在同一个成本面上竞争。
  顺丰模式或可一鉴
广东省快递行业协会秘书长林淑芬,对于中外运快递现状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些情况都涉及企业具体的经营业务不便过多评价。不过他很肯定地说,基于央企与民企二者机制上的巨大差异,中国外运改革很多,总是分分合合,主要是民营快递可以怎么赚钱怎么做,非常灵活。 
  在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广东民营快递顺丰的迅猛发展,得到了业界一致的首肯。广州物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欣(化名)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顺丰多年来始终牢牢抓住航空快件市场,没有盲目进行多元化操作,其专业和执着得到了市场丰厚回报。其次,当初顺丰坚持的自营模式,虽然成本高,可是执行力强,吸引了一大批固定客户。此外,其港资背景能够获得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相比之下国内不少快递依旧停留在小作坊操作模式,缺乏信息化管理。
  当我们将目光重新转向中外运快递出生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家境优越的孩子,出生时候已经处于虎狼夹击之中。民营企业利用同城快递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承包、加盟等形式,实现了低成本迅速扩张,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手段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同城速递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其中的领先企业已经将网络扩展至全国,并成为区域快递的龙头。此时,物流业全面开放,外资已被允许在内地建独资的物流企业,和中国外运“劳燕纷飞”的国际物流巨头都已单飞各自抢占地盘。行业的格局已经大致成型,中外运快递也开始在同一战场上衔枚疾进。此时要想浴血奋战,杀出一条道路,实属不易。
  网友估算
  中外运下一着:中外运敦豪能卖多少?
  说法一:卖掉中外运敦豪是迟早的事情,大家别急哈,虽然有50年经营期限,卖掉金鹰就是前奏。卖中外运敦豪估计可套之利在26亿-36亿元间,按金鹰的收益率来算,36亿。还不包括储运地产估值,借助航权,再能开展国内航运业务的话,收购速递能够具备国内速递公司不具备的航空优势。
  说法二:除非能发展自身业务,带来稳定利润增长和现金流,否则它也就差不多值这个钱,现在买入,没捡什么便宜,就是赌它进行资产运作,而且能运作好。
  ■记者观察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外运?
  一次一次与国外豪门联姻曾经艳煞旁人,可惜无可奈何花落去,当年轰轰烈烈美满姻缘大都以豪门单飞结束。现在唯一与敦豪(DHL)的甜蜜虽然有延续50年的合作保证,可是在哪些前车之鉴面前谁也无法保证现在的幸福能维系多久。
  成立之初一直享受国家垄断保护的中国外运在直面市场时候,明显有些力不从心。旗下优质资源金鹰国际被收购之时,中国外运高层无奈表示,金鹰国际的客户资源主要还是DHL方面的,如果不同意出让股权,金鹰国际的客户资源也很容易转移出去。出售UPS合营业务时也有高层回应市场质疑说,UPS就是花1亿美元保证客户资源的稳妥转移。业内人士对此一致认为中国外运认为其一再应合资方要求,出售旗下优质业务非常被动,也会对其业务盈利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从中国外运数次被迫出售旗下优质资产明显看出,中国外运在合资业务上,并未能掌握核心业务资源,缺失话语权。试问如果敦豪(DHL)羽翼丰满,时机成熟后提出单飞,中国外运将如何应对。要知道,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外运快递业务增长主要依赖于其与DHL合资的中外运敦豪。
  国际巨头非常清楚他们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什么,中国外运强大政府资源非常有利于他们在中国搭建网络,而中国外运当然也非常希望能够学习到国际巨头先进的管理经验。可是就市场情况来看,国际巨头非常珍惜学习机会,成绩斐然,然后迅速另辟山头。然而中国外运吸引和资方的除了资源,在软实力的发展上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有人认为是国企天然面对市场不够灵活,无法掌握业务话语权。事实上,中外运推出自有品牌中外运快递,就是因为此前甘做嫁衣,眼见着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TNT、欧斯爱西(OCS)等在中国抢占市场。已经了然他们合资战略背后的真实意图,希望借此培育自主竞争盈利业务、摆脱对外方严重依赖。作为中外运快递的富爸爸,是否应该考虑下给宠爱的孩子以资金支持时,更多一些市场化的突破,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企业之间合资,期待的是双赢的皆大欢喜局面。如果始终是以一方痛心放手结局,那么是否应该深究下原因: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记者 刘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