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便利化在广西
2008-9-19 16:0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年来,广西海关系统与其他管理部门加强合作,把握把关与服务的平衡点,坚持既管得住又通得快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通关效率,海关执法和管理向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推进,通关便利化工作取得进展,南宁海关进出口通关效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合作机制为推动通关便利化奠定基础
2007年12月28日,南宁海关、广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自治区经济委员会、自治区商务厅、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外事办公室、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口岸办公室、商务部驻南宁特派员办事处共同签署了《行政互助合作备忘录》,确定了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工作情况通报会制度、专项业务研究制度、日常工作通报制度作为合作单位行政互助的合作形式。这一合作形式为区内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促进通关管理科学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7年11月21日,南宁海关与乌鲁木齐海关签订了《区域通关改革合作备忘录》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试点工作联系配合办法》。在跨关区层面,南宁已相继与黄埔、广州、福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长沙、深圳、湛江等海关签订了《区域通关改革合作备忘录》。
另外,广西海关系统建立、完善与越南边境海关的会晤和联系机制,积极开展海关行政互助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安全与便利。配合广西向国家申报在凭祥口岸开展中越“一站式检查”试点项目,提高广西中越边境陆路通关效率。
二、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
广西对北部湾经济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工作非常重视,确保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选型、选址和论证、申报工作顺利推进。钦州保税港区已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对钦州保税区、中国-东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南宁和防城港保税物流中心在功能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广西地区保税功能的拓展将会便利物流,促进广西的对外经贸合作。
三、完善服务会展工作的长效机制,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
2007年南宁海关实施了《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十项长期便利措施》,开发使用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展品通关监管系统,在此基础上,今年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展品通关管理制度,提高展品通关效率,推动会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为第五届博览会的顺利举行提供良好通关监管服务的措施:
1. 对展览品实施一次性行政许可审批制度。不分国别和批次,实行展前集中统一行政许可审批制;
2. 对展品实行口岸转关、展出地集中验放的快速通关模式。参展商可自行选择最便捷的中国口岸运入展览品,海关将展品直接转至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驻会海关在会展中心集中为参展商办理进境展品通关手续;
3. 设置专用通道,24小时预约通关,实行全天候无假日值班制度;
4. 实行驻点监管,海关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设置监管场所,展品免收保证金;
5.对进境展品实行清单式预申报监管模式。展后对博览会中属宣传、消耗及退运等非出售进口展品,实行清单式核销制度;对留购展品及转至国内其他展会继续展出的展品办理海关手续,降低展商及其代理商成本;
6. 海关与检验检疫驻会机构实行“联合办公、共同查验、一站式服务”的通关作业模式,加快展品验放速度;
7. 实行展品布展时查验模式,避免因多次开拆包装和运输对展品造成的破损;
8. 对留购展品实行展前具保、展后结算制,保证了展品“通得快,管得住”;
9. 对经我国交通主管部门批准,通过广西主要陆路口岸直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外籍客、货车辆,实行边境口岸至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直通车监管制度;
10. 实行跨部门、跨关区通关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处理通关疑难问题,确保参会人员和参展展品快速有序通关。
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南宁海关与商务厅等部门联合构建政策服务平台,推行派员驻点监管制度,积极落实国家加工贸易管理新政策和新措施,不断促进广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南宁海关出台《促进广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十项措施》,设立加工贸易通关专用通道,简化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和外发加工手续,取消纸本手册,缩短审批时间,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简化通关手续,限时服务承诺,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积极落实守法便利原则,积极参与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海关之间的相互合作,支持广西发展保税仓储业务,促进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大力促进广西的加工贸易发展,推动东部加工贸易向广西梯度转移进程。
五、积极推进广西电子口岸建设
广西电子口岸首期建设项目已率先在凭祥友谊关投入使用,这是我国西南第一个电子口岸实体平台,首次在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中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共同作业的功能,有效整合了口岸管理资源。2007年通过该系统共申报出口业务4.3万单,通过车辆5.9万辆,平均每票货物在海关通关时间为30秒,极大地改善了通关环境,提高了货物的通关速度。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加强协调配合,优化广西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功能,开发应用执法、政务、商务信息共享与交换服务系统,健全广西电子口岸营运机制,推进电子口岸第二期建设,即建设海运物流服务平台,使广西电子口岸平台服务范围涵盖沿边、沿海口岸,进一步改善广西口岸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
六、扩大“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模式,提高通关效率
深入开展以扩大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和推行进出口货物“应转尽转”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改革,通过弱化海关行政管理分割造成的物流障碍,充分发挥口岸海关与内陆海关两种资源优势,广大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和进出境口岸所在地企业一样很方便地办理完海关手续。目前,“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作业模式覆盖到了关区各通关现场,使广大企业享受到了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快速通关和无障碍流动的便利,实现了转关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同时,根据广西企业实际,将广西区内享受“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企业从A类扩大至B类,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海关提供的通关便利。
七、其他多项便利通关措施,服务广西对外经贸合作
1. 坚持在广西所有口岸实行“预约通关”和节假日加值班制度。对出口货物和生产急需的进口物资提供“全天候、无假日”通关服务;
2. 建立和完善信誉审单、涉税商品信任通关模式,对业务量较大、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企业准予“便捷通关”;
3. 对鲜活、易腐等时效性较强的特殊货物,实行快速通关;
4. 实行舱单法定提前申报制度,提高通关效率;
5.对特定企业及特定商品开通出口“电子数据报关单通道判别F通道”,出口报关单数据经电子审核后直接转放行环节,提高出口货物通关效率;
6. 推进客户协调员制度建设,推进以企业为单元的诚信守法体系建设,对大型进出口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7. 运用推广业务风险预警监控系统,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实现系统自动甄别风险,辅助业务现场实施分类处置和差别管理,实现科学便利化管理;
8. 规范报关行业管理,加强报关业务培训,促进广西报关市场健康发展;
9. 强化海关统计分析,进一步拓宽海关统计社会服务渠道,深入分析广西外贸进出口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广西进出口商品的监测预警,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各界服务。
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