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务业应走在全国前列
2008-9-25 2:5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把服务业放到与工业同等甚至优先的位置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要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必要再进行一次思想大发动。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需要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真正把服务业放到与工业同等的位置,在几个主要中心城市,应该放到优先位置,用抓工业的劲头来抓服务业。同时,要加大媒体对服务业的宣传力度,深化全社会对发展服务业战略意义的认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需要探索建立分工明确、合力推进的服务业工作机制。这个工作机制的关键是强化综合协调,改变目前存在的部门分割、交叉管理状况,每年都能围绕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部门力量集聚起来,抓几件大事实事。另外,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部门、地市及重点企业服务业工作绩效评价。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首先是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解决中介服务行业多头重复、相互矛盾的资质认定问题。其次要改变歧视性政策。比如服务业在土地、电力价格等方面与工业的不平等待遇应当尽快消除。再是要激活市场主体。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鼓励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和支持在服务领域创业创新。加大引进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力度,引进具有先进商业模式和业态的服务业企业。此外,要加大行业协会改革力度,增强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和服务职能。加强服务业区域合作,特别是长三角以及与港澳台之间在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
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带动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应把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布局和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软件外包、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和企业总部等集聚发展。二是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我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同时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契机。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既要立足本地产业集群,但又不能囿于单个集群和行政区域,要通过科学规划,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既便捷又高效的服务体系。三是引导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和分离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鼓励制造企业服务外包,降低交易成本,专注核心业务;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在继续做好原有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市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使之快速做大做强。
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总体来说,服务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竞争力不强,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一方面,要加大对服务业的税费优惠、用地保障、要素价格和财政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我省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指导目录和有关规划,使扶持政策向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倾斜,使有限的政策资源发挥更大的政策效应。比如,对鼓励发展的行业给予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费优惠,对重点项目给予用地保障和财政贴息补助,对给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信贷或信用担保的银行和担保机构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和制造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工作给予多方面的协同支持,等等。
切实做好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统计制度完善和人才培育等基础性工作
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对于已有国家标准的行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对于目前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行业,要抓紧制定省级地方行业标准;对于暂时不具备制定标准条件的行业,也要积极推进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建设。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环保、职业安全、卫生等体系认证。加快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注册商标和申请品牌。
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全面性、精确性。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发挥信息导向作用。
针对服务业人才供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要培养和引进“两手抓”。采取多种措施为浙江服务业发展育好人、用好人、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