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学苑

什么是物流?

2009-10-2 0: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陆萃雄
编者按:
    “走近物流”是一组来源于互联网的博客文章,文章的作者三年来持续不断地将自己所听到、看到、想到和所期待的“物流”,一点一点地展现给读者。如作者所言,写这些文章的起因很可能只是“突发奇想”,但编者更愿意相信在这个偶然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作者强烈地希望将“物流”——这个外表“时尚”、内心“传统”的新词汇的真正内容展现给行业内外的人们。其实,每一个对这个行业有点感情的从业者,都会希望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有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了解,所不同的只是有些人尝试着去努力了,而很多人却没有。
    我们不敢说“走近物流”专栏中的文章都能结构严谨、角度全面,但至少作者持之以恒地为传播物流知识所做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鉴于此,本报经作者同意,特设立“走近物流”专栏。
作者的话
    今天突发奇想,想写点东西,来谈谈物流与我们所有人的关系,让对物流不了解的朋友增进对物流的理解,让从事物流的朋友认识自己事业的真正价值,让大家走近物流,也让物流走近大家。于是,我决定将我即将写的系列文章取名为“走近物流系列”。
    此篇为开篇,主要谈谈 “走近物流系列”创作的初衷和写作方法。
    自己是身边同学朋友里最早接触学习物流的,长期以来有不少同学、朋友向我问及 “什么是物流”等问题,而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对物流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这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写点东西的想法,希望我的文章对大家认识理解物流有所帮助。
    “走近物流系列”将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写作,分个人与物流、企业与物流、社会与物流、国际化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物流企业等板块阐述我们生活中的物流,让大家深切地全面地感觉到物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工作中。而现代物流的发展,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老实讲, “走近物流系列”的创作对我本身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我很想挑战自我,希望自己通过创作 “走近物流系列”,让自己对物流的感情进一步深化,让自己对物流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如果自己还算幸运的话,愿中国的物流进程留下自己的足迹。
什么是物流?
    在我国, “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把物流的概念介绍到了国内。引进后,物流还主要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而且主要集中在极少数专家的著作论述。到了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随着物流需求的产生,物流理论才开始逐渐指导物流实践,物流逐渐升温,直至演变成 “物流热”,很快物流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在学术界和社会传媒的宣传报道中,一方面物流市场巨大,一方面物流人才奇缺,物流成了个新兴产业,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竞相流向物流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城市都把现代物流作为城市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我所知道的就有深圳和上海。
    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蓬勃兴起的。其中较知名的有宝供、大田、华宇、宅急送、锦程物流。这些物流企业一度成为中国物流产业最耀眼的明星。
    即便如此,物流知识的传播还主要停留在大学讲堂,绝大多数人对物流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物流对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因为“物流”字眼随处可见,陌生则是因为 “物流”仿佛过于神秘。
    我真正意义接触物流理论是从2002年夏天开始的,刚读完大二,那年学校要求我们搞社会实践调查,自行组织安排,我和其他三位高安老乡,也是一个系的同学,选择了“高安汽运”。选择 “高安汽运”是因为高安汽运当时发展的相当好,发展势头喜人,成了高安经济的一个亮点,而自己又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有接触过物流。既然是搞调查,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专业是经济学,对物流都是陌生的,所以,我跑到江西省新华书店购买物流方面的理论书籍。在新华书店转悠了许久,才发现仅有的一本物流书籍——骆温平的 《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可以推断当时物流还仅仅是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到了2003年下半年,我又去新华书店买书,那时物流方面的书籍就堆满书架了,不过主要还是编著,专著几乎没有。
    2003年底,我参加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江西举办的第一期物流职业经理中级培训,讲座的老师是江西财大的物流系老师。听老师介绍,江西财大的物流系就是当年9月招了第一批本科学生,而且他还说,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的物流系也是在2002、2003年才组建起来的。两位授课老师也是从统计学等系转过来的。
    好了,言归正传,切入正题。物流的概念最初在美国产生,物流的英文单词 “logistics”原意就是“后勤”,主要指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物资的供应补给。不过在二战中,由于美军发展起来了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后来物流也被学术界引入到了社会物资的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概念由此而来。
    “物流”一词在引入到中国后,各位专家学者的定义也有些不同。也正因为此,2001年4月,由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牵头组织,中国物资流通技术开发协会、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国内贸易局物流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物流术语》(以下简称 《物流术语》标准)正式颁布。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由此,“物流”在中国有了个标准统一的定义。
    通俗的理解,顾名思义,物流就是指物品的流动。而流动主要是指,空间的流动和时间的流动。空间流动指的是运输、装卸、搬运和配送,时间的流动指的是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增值服务,信息处理是物流活动的手段。事实上,在中国,大家都倾向于把物流从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凡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公司大家都乐意把自己称作物流公司。搞运输的叫物流,搞仓储的也叫物流,邮政、快递、配送和快运也是物流。所以,物流活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凡具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全部,我们都不妨称其为物流。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我们称之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以储存为主的物流企业我们称之为储存型物流企业,具备全部物流功能的物流企业我们称之为综合型物流企业,工厂等企业中产生的相关物流活动我们称之为企业内部物流,承包工商企业物流的物流企业称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能为包括货主、第三方物流在内的相关企业提供一整套物流解决方案和技术战略支持的物流企业我们又称之为第四方物流。
    (本专栏文章转载自新浪网 “黄益群的BLOG”)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