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搬家故事

60年搬家故事:以前猪圈当婚房 今小楼有三层

2009-10-30 3:1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74岁的王质斌老人最深刻的儿时记忆就是:全村全是茅草房,一年到头都缺粮。到了该成家的时候,王质斌的婚房是乡亲们临时用篱笆、稻草围起来的“猪公馆”。而现在,王质斌和老伴住的是有2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楼里有4间卧室、3个厕所、2个厨房。 
  他的感言 
  现在我们房子跟以前的房子相比,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这在以前我们可是不敢想啊! 
  大邑县雾山乡同源小区的老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还赶上了新农村建设和成都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好政策,生活对他们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他们从传统的土地农耕作业中解放出来,住上了舒适的楼房,过上了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昨日,记者走进了同源小区74岁的王质斌老人的家,走进王家,王质斌老人正和老伴饶世梅在楼顶花园里精心侍弄花草。记者注意到,这些花草虽不名贵,却争芳斗艳,开得喜人。望着这些花花草草,王质斌老人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全家人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情养花;最近这几年,生活好了嘛,侍弄花草成了我生活一大业余爱好……” 
  1935年——1955年
  全村全是茅草房 
  1935年,王质斌出生在雾山乡雾山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家有兄妹6人,王质斌是长子。在用茅草盖成的房子里,王质斌一家8口人度过了20年难忘岁月。 
  “那个时候,我们村子里100多户人家,全是茅草房,屋顶连一片瓦都没有。”王质斌老人回忆说,那时村民们不但居住条件艰苦,连吃饭都成问题,“一年到头有半年时间家中缺粮,每年3月青黄不接时,贼娃子蜂起,深更半夜捉贼声响彻山谷,吓得年幼的弟妹们蒙在被盖中不敢露头……”儿时的“饥饿”成了王质斌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1955年3月,王家举家搬迁到雾山乡合兴村,寄居在一户老乡家。不久,20岁的王质斌光荣入伍了。 
  “那时候,真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啊,作为农民家庭的孩子能当兵就等于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到了部队后,王质斌勤勤恳恳,多次得到继续留在部队工作的机会,本来只有3年的服役时间,结果王质斌当了整整9年的兵。
  1964年 
  结婚新房设在“猪公馆” 
  上世纪60年代初,在自然灾害煎熬中,不少人失去了生命。1960年,在部队的王质斌突然接到家中的来信,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从家人的来信里,王质斌感觉到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子女多,全家人经常吃不饱饭,全家人没有固定居所。身为长子,王质斌感到肩上担子很重,“家中还有老母啊!” 
  1964年3月,阔别家乡9年的王质斌转业回家。看着家里的一切,他“懵”了,“当时全家大小近10口人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个,弟弟妹妹成天喊肚子饿……” 
  29岁的王质斌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经人介绍,王质斌去了重庆一个穷山沟,迎娶了年仅18岁的重庆姑娘饶世梅。说起自己的婚事,王质斌老人和饶世梅婆婆还有一段非凡传奇的故事。 
  1958年,王质斌在部队当了通讯员,帅气的王质斌成了驻地姑娘们的偶像。经指导员撮合,原计划1959年转业到当地的王质斌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开始着想,与在当地银行工作的饶世梅的姐姐有了初步接触。 
  就在王质斌为转业落户当地打算时,1959年部队因执行任务调往西藏拉萨,王质斌不得不放弃转业落户当地的打算,也因此与饶世梅的姐姐断了来往。时隔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质斌再次与已成家的饶世梅的姐姐相遇。今生无缘,饶世梅的姐姐便将自己的亲妹妹介绍给了王质斌。 
  将比自己小11岁的新娘迎回雾山乡后,却面临没有像样的新房。“当时大跃进时期,公社修建了许多养猪的猪圈取名为‘猪公馆’,后来都忙着大炼钢铁,连人吃饭都成问题,猪也没有养了。一些无家可居的村民搬进了闲着的‘猪公馆’居住起来。我们结婚的新房就设在‘猪公馆’,还是乡亲们为我俩临时用篱笆、稻草围起来的……” 
  特殊的传奇姻缘,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让王质斌与饶世梅走到了一块,风雨兼程走到如今,迎来了幸福生活。 
  1997年 
  村里修建新房第一人 
  在“猪公馆”度过了几个月的新婚蜜月期,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王质斌花了当兵积累下来的150元钱在当地购买了6间草房。虽是竹子编的墙,但总还算有了栖身地。 
  1964年底,王质斌被安排到雾山乡政府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每个月固定的27元工资,除了贴补大家庭用外,自己的小家也能“煮干熬稀”地将就过了。只是小家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不够住。王质斌有公职,不能下地挣公分,家里就饶世梅一人挣公分,每年算下来,还要给生产队补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让人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后,王质斌家的生活才得以逐渐改善。当时,王质斌已调到灌口粮站上班。饶世梅也是个能干的人,常年家里都喂了七八头猪。“当时喂猪只是赚工夫钱,卖了壮猪后的‘大笔’钱就用在供孩子读书上了。”饶世梅说。 
  1995年,王质斌的两儿两女都长大成人,他从粮站退休后,每月领着160元的退休工资,家里负担没那么重了。这时候王质斌心里一个念头产生了:住了那么多年的破房子,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住上漂亮的瓦房。 
  1997年,王质斌鼓足了劲,从亲朋好友处凑钱,将原来的6间篱笆修筑的房屋推倒新修了8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并进行了简单的装修。王质斌成了当时村子里修建新房的第一人。
  2009年 
  住进200平方米的山村小楼 
  6年前,成都开始了探索破解“三农”问题之举,提出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尤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出笼,让深处大山沟的雾山乡村的村民们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2006年,雾山旅游开发项目启动。王质斌与当地村民们一样,开始向集中区靠拢。“我感觉2006年是我生活变化最大的一年,雾山旅游开发,我虽然退休了但却有机会在开发公司打工,从2006年到现在我打工挣了2万余元。”王质斌的退休工资也涨到了800多元。 
  今年4月28日,王质斌和老伴领到了集中居住小区同源小区一座三楼一底的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的钥匙。王质斌花了4万多元对房屋里里外外进行装修,还添置了新家具。在王质斌老人的新家,记者看到浅白色的地砖锃亮、枣红色的窗帘时尚,客厅里电视、影碟机、音响一应俱全,楼里有4间卧室、3个厕所、2个厨房。 
  “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这在以前我们可是不敢想啊!以前是每年都攒着劲修房补屋,但房子基础差没办法,补了东屋西屋漏,现在不费一匹砖一片瓦的劲就住进了小洋楼!”老两口喜上眉梢。 
  如今,王质斌老人每月领着1600多元的退休工资,饶世梅2006年买了农民养老保险,每月能领300多元,儿子、儿媳都在小区打工。“土地确权还有2.1亩,马上就要领证了,今后还可以与投资商入股,生意大得很啊!……”老人高兴地说。 
  王质斌老人告诉记者,住进新房的前几晚,他的激动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在新房里这走走、那看看,硬是高兴得几天几夜没睡好觉!“现在我们房子跟以前的房子相比,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早上泡茶打开饮水机等上几分钟,就有开水喝;洗澡再也不用烧柴火了,打开热水器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冲个澡。” 
  如今,王质斌每天给家人煮两顿饭,闲了就看看书报,最多的精力还是花在了养花弄草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