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要强化“校企合作”
2009-1-10 23:0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孙红菊
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核心特点。
校企合作四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它实际上指的是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还大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形式上,其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从其目前所拥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数量来看,已经存在着众多的形式。
目前校企合作在我国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类:企业配合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以学校培养人才为主体,企业为辅助。人才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均由高校提出并制定,企业只需要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帮助。譬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和实践基地,以及派出一些技术专家担任名誉教师等。企业管理式。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高校承担计划、组织、决策和协调等管理工作。所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将在职人员的培训基地设在高校里,这样可以利用高校里的资源,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而学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弥补收入的不足,改善学校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企业学校互动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合作目标的共同点,使两者可以积极的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合作,以求达到共赢局面。企业为高校提供办学条件和设施,高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需求。这样两者各自发挥优势,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这是四种合作模式中最理想的状态,即所谓的 “共赢”。
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推行 “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参与主体对校企合作目的认识不深刻。
校企合作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课堂领域上教不了的东西,这点是高校和企业都应该深刻认识到的概念。其次是解决方法主要是亲临现场实践。我们从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中可以了解,我们在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上的态度方法与他们是截然不同的。国外认为校企合作是否可行是最为关键的,而我国却认为校企合作对专业教育是否有贡献是关键的。
二是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不够。
在发达国家,一般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我国,政府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政策保证和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不够,使得很多现实问题一旦发生都无据可依。同时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和校企合作相关基金。所以我们期待着政府下一步有相关法律执行的真正开展。
三是企业缺乏信息优势。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开发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还不高。缺乏信息的更新和沟通是企业的主要问题,而高校正好在信息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我国的企业通常忽视这一点,只顾闭门造车,疏忽了与高校的合作。从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落后。
四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如今国外的大学将科研重点从理论研究向更加重视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转化,而且国家政府也在科研经费方面大下功夫。相比较而言,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处于国际较低水平,对经济增长没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说我国高校向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还是很弱。
五是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因此企业和高校的沟通机制还很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在运行中主要涉及的只有学校和企业,很少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而企业与学校之间深层次沟通不足,再加上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信息系统,使我国欠缺支持校企双方进行沟通的有效机制。
几项具体措施
校企联合办学,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企业应该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应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要呼吁政府、高校和企业各界的重视。首先要从思想上呼吁各级政府、高校和企业界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在思想上的重视是校企合作发展的第一步。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特别是媒体要对高校和企业进行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以便加强社会、政府、市民在思想上的认识。
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学习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然后再针对我国的国情和特点,进行实践,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但不能盲目跟风,学习国外的经验不是看学什么,关键在于怎么学。
要发挥政府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该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过渡。首先要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法规政策上进行规范,建立相关机构予以引导,帮助校企双方沟通。
要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一般是挂靠在企业内或是与企业共建,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安排专家、高级工程师给学生加以实习指导,督促计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