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愿碳减排市场规模庞大 国企主导趋势明显
2009-11-27 20:2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表示,中国公布的目标是国内自愿、自主的行动。在国际上,尚没有减排义务的中国,至此开启了任务明确的自愿碳减排之路,而一个资金规模巨大的自愿碳减排市场也呼之欲出。
中国自愿碳减排市场规模到底多大,目前没有具体数字。如果按照今年8月已经顺利成交的中国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价格每吨碳33元计算,到2020年中国仅光伏产业的碳减排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30亿元,而光伏产业只占众多可再生能源的少数,规模更大的钢铁,火电和石化企业的自愿碳减排正待入市。
虽然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仅在萌芽阶段,尚缺完善市场和交易规则,但该市场由国企垄断、国企主导的苗头已经显现。参与天津碳交所的30多家自愿碳减排企业中,中石油,中铝,华电等企业赫然在列。一位国际碳排放交易商表示,以国际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例,中国主要是以五大电力集团为主,他们每年卖出的碳排放权指标占到中国企业参与交易的一半以上。
市场庞大但缺交易规则
自愿碳减排市场是指在国际上没有减排义务或未签约方的国家,自发在本国形成的碳交易市场,参加企业多以实现"碳中和"为目的。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发生于今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公司出资27万,在北京环交所自愿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销公司运营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表示,此笔资金将会打入绿色出行基金账户作为公益收入,自愿碳减排从此开始撩开面纱示人。随后天津碳排放交易所开始试水自愿碳减排市场,中石油,天津钢铁,华电等2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有买有卖的自愿碳减排市场开始在天津渐成雏形。
不过天津的自愿碳减排市场离成型仍为之尚早,没有"名分"就是软肋之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总经理表示,政府得有一个管理办法出台,对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作出相应的制度和机构建设。他举例,比如对国内自愿碳减排的核准要有专门机构,减排量登记要有专门机构等等。高正琦表示,现在需要协调的东西太多,每个环节都要克服苦难, "我们不能总依靠国际组织的标准来制定自己的市场规则。"不过他对未来国家出台管理办法保持乐观态度,"明年要是不做,就不可能了。"
由于自愿碳减排不同于国际间的碳配额交易,所以参与企业最终只能实现自己的碳中和,即购买的碳排放量用以补偿自己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认为此项交易实际上可算作一种远期交易。他对网易财经表示,中国未来肯定要向世界承诺碳减排数额,中国企业如果现在购买了自愿碳减排量,那么就相应减少了以后强制碳减排的数量,"这相当于买了一份远期合约。"不过合约未来是否兑现,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高正琦表示这要看最终出台的管理办法的规定。
除天津交易所外,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似乎仍在处于观望态度,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表示,目前没有进一步推动自愿碳减排市场的打算,谈自愿碳减排市场还为时尚早。
国企未来将主导市场
虽然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尚无一锤定音,但是市场由国企垄断,国企主导的苗头显现。参与天津碳交所的30多家自愿碳减排的企业中中石油,中铝,华电等企业赫然在列。一位国际碳排放交易商表示,以国际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例,中国主要是以五大电力集团为主,他们每年卖出的碳排放权指标占到中国企业参与交易的一半以上。
"原因在于,他们的项目规模大采购方有利可图,另外专业的技术优势也让人放心。"而民企由于项目小而分散无利可图,往往成为弃婴。不过面对国内规模庞大的自愿碳减排市场,民企小而分散的项目却可以集腋成裘。
今年尚德开始在全国跑马圈地,广建光伏电站,可是尚德光伏电站的"碳减排量"却鲜有国际买家问津。壳牌碳排放权采购主管王峥表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光伏电站的碳减排量非常少,最多不过1万吨规模,金额也就10几万,对购买方而言没有利润可言。而另一方面,作为碳减排量提供方的尚德有关人士也表示,卖出碳减排量形成的利润对光伏电站也是微乎其微。
不过,尽管光伏发电项目趋向多而小,但是总量却不容忽视。王峥表示,根据披露的新能源发展规划草案,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计算,光伏产业的碳减排量将至少10亿吨。如果按照中国首单自愿碳减排每吨碳33元计算,那么单就光伏产业的碳排放市场就价值330亿元。
一位光伏企业高层表示,公司当然愿意参与市场交易,只不过希望能尽量简化审核手续,让碳交易实现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