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中国造船30年发展轨迹
2009-11-30 15:5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从4100多平方米到超过50000平方米,已举办14届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不仅仅是面积的扩大,更是品质的提升。3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以学术、技术交流和产品展示为平台,立足沟通中国与世界海事界,为中国造船、港口、航运等海事行业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服务,同时为国外海事界了解中国、开拓中国市场搭建桥梁。这使得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受到了国内外海事界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广泛赞誉。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海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影响力、吸引力日益增强,形成了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质量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已成为国际海事展中的著名品牌。回首成功举办的历届展会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成长历程,也勾勒出 30 年来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轨迹。
起步: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 1981 年 12 月 10 日,首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从这一年到第四届会展举行的 1987 年,可谓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起步阶段,期间经历了第一届会展“出乎意料的成功”,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海事界同行进行技术交流、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目标,凸显了国际特色。
首届会展的展览面积超过了 4100 平方米,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 家厂商参展,包括包玉刚在内的国际造船界知名人士及英国商务大臣和英国、丹麦、瑞典等国驻华大使专程出席了有关活动,英国广播公司专门摄制并播放了有关海事会展的电视片。期间,共举办学术报告会、专题座谈会、技术座谈会等 136 场次,参加人员达 3200 多人次。首届会展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参会的瑞典驻华大使赞叹:这是“出乎意料的成功”。
随后举办的第二届、第三届会展切实起到了学术交流的作用,第二届会展上,德国曼恩公司、瑞士苏尔寿公司、法国热机研究所展出的节能型船用柴油机,以及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介绍的波浪能量转换成电能等前沿技术,让中国海事界受益匪浅。第三届会展期间,共交流了学术论文 92 篇,其中有外方论文 68 篇,包括加拿大的 《 垂直圆柱体的水动力学 》 、荷兰的 《 在方向海浪中的漂移力 》 、英国的 《 生产立管束的有效设计分析 》 等,均属海洋工程流体动力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这些论文给起步较晚的我国海岸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特别是 《 在方向海浪中的漂移力 》 一文所提供的新的计算方法和实验验证结果,对我国进行方向谱的实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届会展上,组委会采用了会内与会外相结合、外贸与内贸相结合的灵活方式,5天内就组织40家外商、23家中方单位参加了123场次洽谈会,共达成贸易合作意向15项,签署总金额超过14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6项、总金额超过370万美元的进口合同6项。
飞跃:学术会议得到重大发展
1989 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举办。这一年到举办第十届会展的 1999 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学术会议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五届会展的特色是“中国日”,当日来自中国银行信贷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租船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公司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宣读了论文,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支持船舶、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运输,有关信贷政策等,显示了我国软科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实力。此举不仅起到了学术交流作用,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海事学术界的地位,更实现了对外宣传我国海事发展状况的目标。
第七届会展的学术会议以“分析和预测世界海事业到 21 世纪初的环境变化”为主题,探讨应采取的措施,预测国际海事界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前景。此次学术会议首次实现了同声翻译,加上电脑的应用,基本达到了国际会议的水准。
极受关注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在第八届会展上首次出现。来自国内外的 12 位高层人士,围绕“预测世界海上物流的中长期变化与趋势,探索国际海事界的多层次合作,促进造船与航运的发展”这一主题作了演讲。其中,中方人士的演讲内容对我国航运与造船规划的制定、市场策略的研究、船检工作的开展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预警意义;海外人士的演讲内容涉及海上贸易、运输的全球化发展,造船业及金融中介,欧洲各国的海运和造船政策,船价补贴和融资,船舶入检,保险,海上安全与环保,船舶结构改进及船员培训等方面,体现了船舶与航运市场的走向。
根据当时及 2000 年前后国际船舶市场将出现需求高潮的大背景,主办方将第九届会展海事会展学术会议的主题定为“世界海事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在这次会议上,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靖宇作了题为 《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建议 》 的演讲,明确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应以大小洋山港为目标,建设集装箱船深水枢纽港。此外,香港海事科技学会主席赵世彭等 3 人联名发表的 《 香港航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事署总经理吴炯机发表的 《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香港港口的作用 》 等论文,系统介绍了香港海事业的组织管理、港口管理和发展规划、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功能及海事培训教育等。这些演讲稿和论文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提速:步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
进人新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步人了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参展国家、参展商、观众数量和展出面积都在逐年上升。由于规模一再扩大,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首次移师上海国际展览中心,该届会展共有 31 个国家和地区的 778 家厂商参展,展览面积为 13000 多平方米,观众达 22865 人。第十二届会展再度移师,在新建成的大型现代化展览中心 ―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这届会展的展出面积一举增加到 18000平方米,来自 32 个国家和地区的 809 家企业参展。到第十三届会展,展出面积激增到 27000 平方米,参展商则多达 1 032 家,日均观众超过 1 万人次。
在规模增加的同时,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不断有亮点出现。第十届会展上,新组建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强大阵容和崭新面貌联手亮相,成为受关注的热点;第十一届会展首次开设了港口馆,并首次设立船级社国际交流日,英国、挪威、美国、德国、中国、法国、日本 7 国的船级社参加了交流;第十二届会展上,“德国日”活动受到了观众追捧,有力促进了中德海事界的交流与合作。
壮大:被誉为“海事界 APEC "
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主要特色。 2005 年后,其国际化特色更加鲜明,被国际海事界人士誉为“中国造船节”、“海事界 APEC ”。
统计数据显示,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有超过 70 %的参展公司来自境外;同时,在 27000 平方米展览面积中,外国企业的展区占 70 %以上。外国展团中,德国馆的面积为 3000 多平方米,丹麦馆面积达 1300 多平方米,韩国馆的参展企业多达 27 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馆的面积有 8000 多平方米,参展企业达到 275 家。除中船集团公司、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继续以中国造船主力军的形象出现之外,交通运输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造船企业也都相对集中展出,展览面积都有所增加,充分显示了中国造船业、航运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于 2007 年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规模更加宏大,且国际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充分意识到“海事界的 APEC ”对国外海事界的巨大影响力,积极进行自我宣传,中国境内的 330 多家参展商以大量的图片、模型和实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造船、航运及港口等行业的一系列建设和技术创新成果,包括 14 . 7 万立方米 LNG 船、平地建造的 4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显示出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批准建设的上海长兴造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上海临港低速柴油机制造基地的蓝图同时亮相展馆,充分显示了中国力争成为造船强国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