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汽车业“跨国恋”吉利将获益几何

2009-11-4 2:3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燕磊
编者按
    近来,福特欲将旗下 “千金”沃尔沃优先 “下嫁”给吉利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方曾是业界显赫一时的 “明星”,一方却并非是汽车强国的 “望族”。然而,就是这 “门不当户不对”的双方却悄然擦出了爱情火花。
    其实,这段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恋情”起始于半年前。半年来,吉利可以说饱受嘲笑和白眼,背负“炒作”的骂名。现而今,随着福特的一纸声明,证明吉利并非一厢情愿。
    早在九月中旬,针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因吉利汽车一位高层人士的承认,使得吉利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口诛笔伐、冷嘲热讽占尽各大报纸的汽车版面。
    当时本报也 “跟风”刊登了 《吉利海外并购恐难 “吉利”》一文,从资金、跨国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质疑。现在看来,我们都小瞧了李书福 “吉利车跑遍全世界”的梦想。
    随着事态的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吉利从这笔交易中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之前的冷嘲热讽。
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形象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很难估量的无形财富,而一个企业的品牌正是其形象的直观体现。
    “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来说,最大的短板是缺少高端产品。”著名汽车分析师程远谈到,缺少高端品牌,只能在低端产品上与跨国公司竞争。
    我们国内的自主汽车品牌,由于品牌美誉度不够,同质不同价。据记者了解,同样性能配置的产品,中国自主品牌售价往往比合资品牌低20%~30%。
    品牌不等于销量。业内人士介绍, “北京现代这样的合资企业都为自己十万元以上的车不好卖而发愁。”品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折射出要想经营好一个品牌,是有相当大难度的。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汽车市场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在全力进入中国。”一位业内人士谈到,对中国自主企业来说,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打造中高端产品、打造高端汽车品牌显得尤为迫切。
    相比上汽收购的双龙和MG,沃尔沃无疑是中国人心中可以被收购的品牌中相当高级的品牌了。 “现在沃尔沃全球年产销量达40多万辆,如果吉利真的收购了沃尔沃,就意味着中国汽车自主企业获得了一个现成批量生产的高端产品,中国汽车就拥有了一个高端品牌。”接近吉利高层的一位人士透露。
获得先进核心技术
    沃尔沃能够几十年 “屹立”于世界汽车强企之林,凭借的就是出众的技术,特别是其稳定性极佳的安全性能。
    据记者了解,五十年前,沃尔沃工程师博林创造出现在常用的 “三点式”安全带,并且免费地把这个 “保护生命安全”的发明推广给其他汽车厂商,几十年来沃尔沃卖的就是两个字 “安全”。
    基于对 “安全”这个定位的不离不弃,沃尔沃在全球豪华汽车市场抢到了接近10%的份额,虽然近几年其欧美市场的销售情况有所下滑,但自从沃尔沃推出S80加长车型之后,其中国业务增长了30%,S80系列的销量更是增长了130%。在业内,沃尔沃的 “安全”概念可以说是绝对权威的。
    不管是 “自动刹车系统”、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盲点信息系统”,还是防止驾驶员走神疲劳或者车道跑偏的 “警示系统”,沃尔沃号称将在2020年实现汽车事故 “零伤亡”,可以说沃尔沃在 “被动和主动安全性能”上总是走在行业的最前沿。
    据了解,近期沃尔沃联合瑞典最大的能源公司Vattenfal,开始启动“新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项目。所以,沃尔沃不仅在品牌上具有相当大的价值,而且还把握住了汽车行业未来最大的两个趋势——安全和新能源。 “如果能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不但马上获得一个高端品牌,还能掌握未来的行业趋势,对吉利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实在的帮助。”著名汽车评论员钟师谈到。
降低运营成本
    众所周知,李书福以低价政策在中国闯出了一片属于吉利的天地,但那是以走低端路线为主的 “谋生”之道。现而今,吉利已成为国内汽车界的 “翘楚”,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才是让李书福真正头疼的问题。
    对此,程远谈到, “以低成本出道的吉利,如果能生产出一辆汽车是吉利的价格、沃尔沃的质量的话,那么相信国际市场空间将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一切并非不可能。”
    高额运营成本是一直困扰欧美车企品牌的大问题,通用的没落正是基于这一点。在业内人士看来,李书福可以把吉利做成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之一,相信他也有办法降低沃尔沃的经营成本,S40、S80国产后的销售增长很好地说明了问题,而这其中可以压缩的空间还很大,但是 “需要很好的整合产业链资源以及协调各层次员工的能力。”
    常言道,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作为热切盼望民族品牌强势崛起的中国人,希望看到的是吉利借沃尔沃而 “华丽转身”,而不是因为收购沃尔沃失败而 “咸鱼永不翻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