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船公司资讯

江南厂90年前已接国外订单

2009-11-4 9:1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清晨7点多,黄浦江畔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开。在江南造船厂老办公楼前,79岁的退休老工人陈昭武与几名老同事又聚到这里,谈论百年船厂的往事。而在数百米外的世博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为给世博会让出场地,有着“中国第一厂”之称的江南造船厂已经搬迁到长兴岛,原来繁忙的老厂区现在一下子寂静下来,静得陈昭武有点不习惯,“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陪着几幢百年老楼,这些楼可都是最宝贵的历史遗产!”
144年前,江南造船厂奠基,中国现代军工业在此开端,中国现代科技在此确立,无数个“中国第一”也在这里一一诞生……
仍存有李鸿章奏折
1950年代,20岁的陈昭武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第一次大批招工。那时,江南造船所百废待兴,急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工厂已经请来一些工程师,我们第一批工人进厂,就是要被培养成电焊工、车床工等各类技术工种。”陈昭武介绍,自此后这家饱经沧桑的老厂开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1953年,江南造船所正式更名为江南造船厂。在定名江南造船厂之前,“中国第一厂”最早的名称是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后来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是由晚清洋务派领军人物、两江总督李鸿章创办。如今,江南造船厂最古老的文物是一件保存在江南造船博物馆里的李鸿章奏折。纸张虽已发黄,但上面的小楷字仍清晰可见。李鸿章向皇帝陈述“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体现了建厂的初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研究员薛理勇说:“洋务派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国是被西方列强用枪炮、轮船打败的,我们要想自强,抵御外侮,当然必须能够制造枪炮、轮船。”李鸿章的奏折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
1865年6月,李鸿章命人买下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的旗昌铁厂,并将原有的两个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开始制造军火和各种机器,由此成为我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两年后,江南制造总局迁至华界的高昌庙,即现在的高雄路。
从此,许多的“中国第一”就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中国第一炉钢……
江南制造总局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迁到高昌庙后,李鸿章命人建立起专门的翻译馆,招募人才翻译西方先进科技书籍,从而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其时,由洋人在沪上创办的《北华捷报》就发出这样的惊叹:“(江南制造总局)俨然已建成一个巨大的兵工厂,不久后,它恐怕就能装备整个中国的军队。”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出第一艘载重600吨的明轮兵船。此后一直到1911年,它又造出各类兵船、货船100多艘。1918年,从江南制造总局独立出来的“江南造船所”接下了中国第一张国外造船订单,为美国运轮部造4艘载重量1万吨、排水量1.475万吨的运输舰。2年后,这4艘刻着中国名字的美国船陆续下水。
曾在江南造船厂得到锻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表示:“100多年前,尽管我们的造船厂所有先进机器、设备、零件都需要从国外购买,但就轮船的总装能力来说,江南厂的船舶制造已经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
1950年代江南厂复兴
1950年,陈昭武走进这座“中国第一厂”时,看到的是一个历史痕迹斑驳的船厂。清政府期间建造的小楼立在厂区一角,国民党时期制造飞机的厂房仍被使用,临时用油毛毡、三隔板搭起的简易屋棚里,工人师傅在加工船配件。
1938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改名“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抗战胜利后,江南造船所由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接管。此后至1949年5月间,共建造各种船舶34艘,总排水量9557吨,平均每年造船10艘。其中,最有名的是1946年建造的“民铎”号,这是中国首艘全电焊结构轮船。
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时,疯狂地炸毁江南厂的船坞、船台、发电机和主要车间,整个船厂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能力。1949年5月,陈毅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江南厂开始了新生。
陈昭武回忆,到1950年代末,江南厂的工人已超过5000人。
两个万吨级神话
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与第一艘万吨级的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是江南造船厂的又一个传奇。
万吨水压机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套重工业体系。总设计师沈鸿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完成这种项目简直就是‘神话’,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技术和设备,许多高难度技术都是靠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集体智慧完成的。”
工程院院士张炳炎当年参与了“向阳红10”号的设计,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蚂蚁撼大象”的工程,“当时,法国人已经使用10:1放样、无余量对接技术,国内船厂的工人还在拿着一根细长竹条趴在平整不变形的木头地板上,进行1:1放样。”这就是当年差距的生动对比。
但江南厂的人有的是毅力和韧劲,他们用近9年时间终于磨成了这把中国远洋“利剑”。“向阳红10”号从1971年开始设计,4年后开工建造,1979年11月正式下水。
江南造船厂遗留下哪些历史建筑?
江南厂现存最老的一幢建筑是江南制造总局时期留下来的2号船坞遗址。2号船坞遗址紧靠黄浦江,相当于1.5个足球场大小,基本还保留着原来构造,比如阶梯状的船台。这是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于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船坞最早为木桩土坞,经多次改建、扩建后一直使用至今。1918年,中国最早的万吨轮“官府”号及其他3艘万吨级巨轮,就是从这里下水,引来世界的目光。有专家认为,这样的一个船坞现在造价要1亿元左右,兼有排水和蓄水功能,即使不再造船,也可改为水上餐厅等文化娱乐设施。
比2号船坞建造稍晚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这栋不起眼的二层白色小楼,建于1869年,现在用作厂门诊部,经过多次的加固和装修后,原貌已有所改变。1867年,大翻译家徐寿、华蘅芳调入此局,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译著涵盖机械制造、化工、冶金造船、枪炮和火药等各领域。该局可谓中国现代技术研发中心的雏形。
江南造船厂飞机库知名度也很高。该建筑建于1930年,是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工厂——成立于1918年的海军制造飞机处在1931年迁往上海后的飞机制造车间。建筑南立面上,原民国海军军徽以及“海军飞机制造处”7个大字痕迹尚存。1931年10月到1937年,在这座飞机库中先后诞生了“江鹤”、“江鹉”等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以及为“宁海”舰建造的舰载飞机。1933年8月6日,“宁海2”号飞机在厂区附近试飞,人人仰头争看,欢声雷动。后来海军制造飞机处又迁回了福建,当年的飞机库也就成了普通的机修车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