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一连串的"第一"
2009-1-27 22:1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人均苏中第一!"2003年底,靖江市委召开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为此,市委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的思路,以2003年为基数,GDP再造"两个靖江",工业总量五年翻两番。
五年弹指一挥间,靖江宏伟的目标实现了吗?
见证了靖江五年数据大变化的市统计局局长陈金星感慨最大,他说,靖江市委市政府不但圆满甚至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这几年还创造了许多苏中、江苏甚至全国的"第一"。
-290亿元,铺满靖江一半长江岸线--GDP增速全省第一
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对比:2003年,整个靖江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仅为93.77亿元,时间推移到2008年底,靖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90亿元。
290亿元意味着什么?"据测算,100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叠起来约是1厘米厚,1亿元叠起来有100米,290亿元叠起来足足29公里长,可以绕围我市一半以上的长江岸线。"统计工作人员介绍。从市统计局历年的数据来看,2008年,靖江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比2006年和2004年总和还高,相当于靖江人民2008年一年干了2006和2004年两年的活。
短短五年间,我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可谓前所未有,经济总量已经不仅仅是翻番,而是2003年的3倍还多,每年平均增量近40亿元。下半年,省统计局局长张卫东来靖视察我市小康建设时透露,靖江GDP增速接近17%,列全省第一。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苏南许多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县市受到了不小的冲击,GDP增幅放缓,而今年全年我市GDP增幅预计仍可保持在16.5%,继续领跑全省。这一切,都归功于被《瞭望东方周刊》誉为"靖江模式"的发展经验。
2008年第264期《瞭望东方周刊》专题刊发《后来居上,靖江超越苏南模式》的文章,文章指出,靖江充分学习借鉴苏南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建设开发区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同时避免重走苏南发展过程中的弯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变"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两步走为一步走,撤销乡镇工业园区、实行集中集约发展和"市镇联动",做到"发展的模式更优、发展的质态更好、发展的速度更快",走出了一条"后来居上"的发展新模式,迅速崛起于长三角城市群。
-4.5万元/年--人均GDP苏中第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00元即达到江苏省小康水平,靖江早在2006年就已经达标了。
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也实现了飞跃增长,已由2003年的14540元增加到2007年的34122元,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年均增长19%以上,四年翻了一番多,首次跃居苏中第一。2008年人均GDP预计突破4万元,达45066元,继续在苏中领先。
-五年五倍--财政总收入苏中第一
时间定格在2006年12月份,苏中地区16个县市像以往一样开始交流各自1-11月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说到财政收入时,我市报出的数字颇有些尴尬:22.10亿元,前有泰兴市24.43亿元当排头兵,后有通州市20.80亿元奋起直追。然而12月份一结束,苏中各大城市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化,由于靖江经济增幅遥遥领先,年底财政一个月到账8亿多元,全市一年财政收入高达30.8亿元,大大甩开了泰兴市和通州市,首次跃居苏中各县市首位。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政府腰包,腰包鼓了才能为地方干更多的好事。市财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由2003年的10.64亿元一下增加到2007年的41.46亿元,四年翻了两番。据初步统计,2008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可达54.14亿元,是2003年的5倍多。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84亿元。
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我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沿江开发的不断深入、建筑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大幅上升等方面。
-一年净增60家规模企业--工业产值增幅苏中第一
"上世纪最后十年,我市工业开票销售的增幅(同比)一直不到20%。随着沿江开发和跨江联动的不断深入,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一年上一个台阶,2006年前后,我市经济开始发力,工业经济增幅迈上了30%以上的轨道,2007年,开票销售增幅40%,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又上新台阶,各项指标都超过50%的增幅,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可达到942.45亿元,是2003年的4.5倍,增幅在苏中遥遥领先。"市统计局工业科科长季红卫介绍。季红卫说出了靖江工业经济的腾飞历程,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也首次突破了100亿元。
市经贸委主任沈南松说,在推进沿江开发战略过程中,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构建临江产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特色。靖江临江产业已经基本形成,船舶、特色冶金、粮食、能源、木材五大沿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全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07家增加到2008年的553家,年均增加近60家。
-59.7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全省第一
去年下半年,刚刚30出头的周粉霞领到了自己新房的钥匙,正着手装修。周粉霞原是季市铲车厂的下岗职工,领到下岗证的周粉霞参加了我市劳动部门举办的下岗再就业培训班。培训期间,她了解到我市对下岗人员创业有不少优惠政策,便决定自主创业,在自己不熟悉的服装行业干一番事业。于是她找到上海一家品牌服饰,买下地区代理权,在我市新建路上租了两间门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年能赚个四五万元。今年,虽然遭遇了金融风暴,但是经过品牌调整以后,小周生意也还不错。
安居才能乐业。腰包宽裕了,她正在着手营造一个温暖的家,最近刚在城市中心金泰大厦买下了一间120平米的套房。
近年来,我市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实用、舒适的住房。在城区分布着不少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在农村,许多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舒适的安置小区。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9.7平方米,远远超过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明确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56.9平方米,也高于全面小康大于等于40平方米的指标。省统计数据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靖江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全省平均值36.9平方米高出22.8平方米,在全省排名第一。
-280%的增幅--全国率先的跨江联动硕果累累
2003年,靖江和江阴在全国率先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掀起两岸联动开发的热潮,短短五年时间,跨江联动结出累累硕果,联动发展对靖江贡献额越来越大。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以来,金融危机下,两岸联动的"行政混血儿"江阴-靖江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都在110%以上,位列我市范围内经济开发区"四大园区"之首,列统工业利润增幅更是惊人,同比增幅高达287.39%。
市委常委、江阴-靖江园区管委会主任赵叶说,五年联动成果显著,2008年园区工商销售预计将突破180亿元,同比增长73.08%;财政收入将近5亿元,同比增长73.36%。
一桥飞架南北,一批江阴企业挥师过江投资靖江,江阴的阳光、新长江、扬子江、申达、长博等20多家规模企业都已经在园区或靖江开始了项目投资,投资领域已从工业拓展至靖江的城市建设、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多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江阴企业在靖江的投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亿元,江阴扬子江船厂在园区投资120万吨造船项目的同时,还收购重组了靖江的京泰钢结构、江山制药、长江玫瑰园等企业,该公司在靖江的实际投入已经超过了30亿元。
至目前,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已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新扬子造船、长强特钢、中建钢结构、中泰钢结构等一大批投资超亿美元项目建成投产。
园区最近提出全力打造"千亿园区",到2013年,将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超5000万吨的目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特色制造业基地,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国家船舶、重钢结构生产基地。
-350亿产值--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激起冲天浪花
造船产业,靖江城市的名片。
穿行在江阴长江大桥,行驶在靖江百里江堤,都可以看见巨型龙门吊屹立江边,一条条巨轮栖息在船坞。许多人都会被这一幅幅气势恢宏的景象所征服。这些巨大的钢铁产物就是构成靖江辉煌的造船产业的主体骨架。
作为庞大的实体经济,靖江船舶产业无疑是靖江的支柱产业。记者从市船舶办获悉,靖江已形成7家造船企业和60多家船舶配套企业,造船配套率达80%以上,企业分工协作合理,产业衔接也很具特色,靖江正在加快形成一条完整的造船产业链。当前,靖江累计在手订单达2500万载重吨,且已全部交付预付款,并无发生退单现象,所有靖江船厂手头的订单都排到了2012年。我市正在进行的船舶产业规划,到时靖江船舶产业集群总产值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
香港《文汇报》去年曾专题报道靖江造船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文章中写道:从数字上看来,靖江作为县级市积蓄的能量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一个人口66万、年工业总产值600亿元的县级市,今年预计造船完工量300万载重吨,接近江苏全省造船完工量的一半,船舶工业销售超过300亿元,靖江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
事实上,据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杨立岸的预计,今年全市船舶产业开票销售可达35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船舶销量占全省的一半。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挫伤靖江造船快速增长的锐气。
350亿元产值,激起长江滔滔巨浪。
-7个月为200多个企业补办"双证"
急企业之所急!2007年,我市在走访企业中了解到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嫌土地证和房产证办理程序繁琐、费用高而未曾办理,导致贷款难、融资难。去年5月,我市明确集中补办政策,由市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集中力量,开通"最低收费办理、最简程序审批、最快速度办结"的绿色通道,为企业全力办理"双证"。这种做法在全省也不多见。
靖江市纪委副书记唐苏华说,至2008年11月底我市已为全市200多家企业集中补办了"双证",设计土地总面积3450亩,房屋面积160万平方米,减免各项费用5800多万元。双证办理后,靖江企业共向银行贷款近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