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政府参事室提五大对策 助中小企业多贷款
2009-1-3 18: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昨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联手市工商联发布2008年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市中小企业认为目前制约它们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银行贷款难,报告同时就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给出了五大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原因 无抵押缺担保是贷款难首因
据悉,这份调查报告是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联手市工商联据采用实地调查、开座谈会、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市中小企业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调研后形成的。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主要原因有:无抵押,又缺乏有效担保的占36.14%;银行尚无适合企业的信贷产品的占32.28%;不符合银行要求的其他贷款条件的占23.86%;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的占20.35%。此外最关键的原因是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而风险往往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要使信息对称的成本又很高。
对策 创新体制机制助中小企融资
报告指出,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总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报告给出了五大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帮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产权换发展”,采用重组、股权置换、增资入股等方式帮助我市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加大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投入,帮助减轻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成本;建议完善真正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建议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试验区的建设,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降低迁入地的配套成本,吸引企业转移。
2拓展国内外市场
这些年来随着成都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成都物流的高速发展,成都的企业也将更多地走出国门去寻求国际化的机遇。一是加大力度鼓励我市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出口受阻的新形势,抓住消费升级的契机,不断开辟新的国内市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农村市场,为内需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建议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以财政手段扩大中小企业内需市场。
3民间资金阳光化
以地方为基础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贷款的不良率方面,还是在发放贷款的规模占比方面,乃至在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方面,均比实行总分行制的大银行表现良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机构植根于地方经济,在获取信息、识别项目、控制风险、直至处理不良资产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引入民营银行机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使民间资金通过市场的配置彻底走向阳光化,从制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上已经有过很好的探索和创新。
4发展私人投资市场
报告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一系列符合小企业产权、信用、产业、经营、技术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得小企业融资得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制度和体制建设在任何意义上都是首要问题。其中,充分运用民商法、合同法、保险法、信托法等广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不是单纯、僵硬地依赖现行的一些滞后的金融法规至关重要。
同时,大力鼓励各类投资者的创业活动,大力发展私人投资市场,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应建立为中小企业筹集和交易股权资本的交易体系。其中,允许最原始的股权交易市场运作,建立以报价驱动为运行机制、以专业化投资中介机构为中心的场外交易体系和产权交易体系,是急需开展的制度创新,也是试验区金融创新的具体落实。此外,发展服务小企业的债务性融资市场体系。相比对大中企业的融资技术而言,对小企业的融资技术显然更为复杂和细致。各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如信贷评分、抵押品价值分析和管理),尝试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如信贷承诺、应收账款融资),实行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如信贷配给、契约管理、期限管理、长期关系管理、信息共享、贷款定价)等。
5创新增加信物信用
创造信物信用、衍生贷款是突破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出路。首先,创新、增加信用工具,激活唤醒我市的“晕睡资金”,政府、企业、个人,为突破融资难瓶颈,应通力协作,创新、增加信贷融资的信物、信用工具,基层银行、地方银行、尤其是非银行各类金融机构,要果敢认识与接受创新、增加的信贷融资信物、信用工具,创新融资渠道与方法,坚决突破传统过时的贷款规章条件。其次,向成都银行(原成都市商业银行)拨款建立放宽贷款条件风险金试点。市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向成都银行拨专款建立放宽贷款条件风险补偿基金,进行开创性试点,在试点中对政府建议放宽贷款质押条件的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发生的放款风险,除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协助放贷人收回贷款外,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呆账损失经政府指定部门审核认可批准后,可对贷款呆账损失按60-80%的比例用风险基金进行损失补偿。最后,支持成都银行与其他银行同业拆入,创新隔行变通融资。由我市商业银行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创新以我市商业银行为跳板、中介与过渡的我市中小企业破格、跨行融资平台,实现中小企业向全国实行总行制统负盈亏的其他银行的放宽贷款质押范围的隔行变通融资。 本报记者 张惠
新闻链接 双流县整合资源破解融资难
本报讯 (黄虎 韩国梁 记者 潘国义) 记者从双流县获悉,各级金融机构已向该县阿波罗、天威、南玻等120个工业企业和项目投放贷款达35.5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县工业企业融资的难题。
据了解,双流通过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搭建起了“三位一体”的企业融资平台。通过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为500户企业建立信用信息档案,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了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的聚源融资担保公司和市县共同注资1000万元的担保公司,并整合了9家民营担保公司,分产业、分层次、分区域形成良性互动,先后为125户中小工业企业贷款4.5亿元。
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邀请川大、财大等高校专家对全县152户工业企业财务主管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县里还建立起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完善应对措施,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此外,双流县委、县政府还创新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平台公司风险分担的“两种模式”,即间接分担风险的开行模式和直接分担风险的商行模式,实现了三方业务的联动。目前,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已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在双流县设立支行,有效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