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旅社里的外地大学生
2009-1-4 14: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平均就业率为70%。预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将达到592万人。其中,背井离乡奔赴异地求职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北京是这些外地学生们求职的首选之地。
对于异地求职的大学生们来说,“住在哪”始终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住不起一天一二百块的宾馆饭店,住不了条件太差的地下室招待所,住不惯亲戚朋友家……于是,许多外地学子都将目光投向了“求职旅社”。费用低、凭学生证入住、宿舍化管理,在北京,这样专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旅社悄然兴起,并得到了不少求职学子们的青睐。因为,这里是很多外地大学生到北京后的第一个“家”,在这里每一天都会上演酸甜苦辣的求职故事。
田浩曾是北京一家求职旅社的客人,今年7月,他大学毕业进京求职,两个月后,当初的栖身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工作单位。田浩说,他对现在旅社的前台接待工作比较满意。“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填饱肚子。”留在求职旅社工作以来,田浩每天都看着一些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的外地大学生住进来,也看着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奔忙、彷徨,然后离开。就像当初的自己,所幸的是,自己留了下来。
在这家名为职达求职旅社的入口处布告栏上,贴着许多张近期招聘会的信息,前台还摆放着求职手册、路线指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住进来,想要入住求职旅社得符合一个硬指标,那就是必须要出示毕业证或者学生证等能证明是大学生身份的证件。旅社房间分为2人间、4人间、8人间和12人间,最便宜的25元一天,最贵的50元一天,田浩告诉记者,现在最走俏的房间是8人间和12人间,“因为价格便宜,我刚来时就住的12人间。”田浩说。
初到
揣着1000块钱进京
两个月前,和田浩住在同一屋檐下的11个兄弟现已各奔东西,不知去向。“最遗憾的是没有留他们的联系方式,现在想联系都联系不上了。”田浩说,虽然大家在一起住的时间不长,但每天晚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学子们都会交流求职心得。“你面试了吗?”“你录了吗?”是这家旅社的旅客们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找工作的话题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里的主旋律。
田浩当初揣着1000块钱从老家山西来到这里。其实,田浩的父母已在老家给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的同学们也都在家乡找到了工作,但他放弃了被别人视为铁饭碗的工作机会,师范类专业出身的田浩,目标只有北京。“我不想年轻的时候就过安逸的生活,年轻人是要闯闯的。”为了自己的理想,田浩和家人闹翻了。一气之下,他带着自己上大学攒下的1000元钱,一个人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大学期间,田浩是学生会主席,是老师同学眼里的模范生。在大学里的业余时间,田浩做着二手笔记本电脑的小生意,他称自己“有点营销的天赋。”在来北京之前,田浩想找一份市场营销类的工作。“我知道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很难找,但我很相信自己的实力,我应该可以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危机
早饭吃不起求职“腿着去”
从网上得知了这家求职旅社后,田浩下了火车就直奔这里。“钱是外地学生求职时最关心也是想的最多的问题。”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天壤之别。当田浩落
脚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他感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招聘会上,田浩和室友彭义看到招聘会现场长长的队伍,他们一下子懵了。“从没见过这阵势,我觉得自己像个蚂蚁一样,想投简历都挤不进去。”田浩回忆说。
田浩的室友彭义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金融专业出身的彭义在今年的招聘市场中并没有显现出多少优势。和田浩一样,初到北京,为了节省费用,彭义选择住在求职旅社中。上网浏览招聘信息、查路线图是彭义每晚必做的功课。由于金融风暴来袭,部分金融界的龙头单位都没有发布招聘计划,彭义在网上投出的简历也都石沉大海,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收到一个单位的回音。
海归派求职的屡屡碰壁,也多少影响到了田浩的信心,连带打击田浩的是,他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了。初到北京时带的1000元钱,省吃俭用,一个月后,只剩下400块。田浩第一次觉察到了自己心中的恐惧。为了节约成本,每次出门,田浩基本不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无论去哪都是走路。连吃饭也是一分一分算计着。“一般早饭不吃,中午要吃两个菜,晚上就将就。”田浩说,吃不饱肚子是正常,但那时只有坚持,他心想:“现在暂时的饥饿是为了以后永远不挨饿。”
挫败
一家空壳企业的面试
终于,在经过了不知多少次杳无音信后,田浩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他兴奋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室友们,但其他室友却撇嘴说:“这没准是家骗子公司,以前我就遇到过,你最好小心点。”室友的好心劝诫给了田浩当头一棒。但田浩仍然执著地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他欣然前往了这家公司。谁知到那里去后,他感到这家公司很不规范,类似于传销行业,像个空壳企业。当田浩听到工作人员正在宣讲“怎样获得中老年人的信任”时,他仓皇而逃。
田浩此时想起了老家的父母,他突然觉得自己很任性。“父母都下岗了,家境不好,他们让我留在老家都是为了我好,而我却伤了他们的心,如果父母被气出个病,无论我挣多少钱,都是无法弥补的。”田浩想着,又下意识地摸了下自己瘪瘪的钱包,任凭冷风吹打在脸上。回到旅社,室友们像往常一样问候田浩的求职情况,但田浩觉得像是有根针在刺自己的心。门外依然是嘈杂的脚步声,各种乡音交汇在一起的讨论声音,田浩把自己捂在被窝里,这一夜,他孤枕难眠。
迷茫
海归兄弟悄然离开
第二天,田浩径直去了一家健身房,准备做健身卡销售员。他听说健身卡销售员的待遇不错,虽然底薪低了点,但是每月会有提成。当初大学辩论赛明星的风采尚未退去,田浩较好的表达能力和口才博得了健身房经理的好感,但由于英语水平不高,田浩被婉拒了。“那会儿才觉得学习是一件多重要的事!”回旅社的路上,田浩说他的心已经凉了半截。他不明白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值已经降到最低点,为什么还是找不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在旅社的门口,他碰到了同样面试失利的彭义。两个人默默地回到房间,彼此没有说一句话。第二
天,当田浩还在睡梦中时,彭义给他留了个字条,写着“兄弟,我走了,可能会去上海,一切保重!”田浩的心像被扔进了深海中。
彭义是田浩在旅社里唯一聊得来的朋友,其他的室友,有些连名字都不知道就离开了。田浩说,在旅社住的这两个月里,他的房间里其他床铺上不知换过多少人,“每个人都是来去匆匆。”但他看得出来,每天早上,如果一个人高兴地和其他人打招呼时,他就是去面试,晚上回来时如果他一句话都不说,那就代表面试失败。“就像太阳刚出来,就阴了天,每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写在了脸上,连问也不用问。”田浩说,这里每天都会来很多人,其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海归等等高学历的才子。博士生相对来说工作好找些,因为基本上看不出他们脸上有沮丧的表情。
结局
旅社前台应聘成功
在只剩下最后20块钱时,田浩醒悟了。他急忙买来了一沓有招聘信息的报纸,把上面一些不要求学历的工作都圈了下来,其中包括招待、前台、服务生等等。
突然,他眼前一亮,看见一家求职旅社也在招聘前台。他立马联想到了他住的这家旅社,同时他也看准了这里的商机和发展。“我都快来两个月了,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了,留在这里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求职旅社的社会需求非常大,未来的前景会很好。”情急之下,他赶紧找到了值班经理,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经理显出有点为难的样子,田浩马上说:“我一定能做一个称职的前台,希望给我个机会。”最终,经理决定录用这个诚恳的小伙子。经理告诉田浩,如果做得好,可能会被调入市场部。这恰好也正合了他今后想往市场营销方面发展的心意。成为正式员工后,田浩从12人间的房间搬到了一个2人间的房间里。对于现在一个月不到2000块的薪水,田浩非常知足,他正努力地朝他的目标奋斗着。
被田浩誉为“求职晴雨表”的求职旅社,今年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影响。田浩说,旅社客人多就说明是求职旺季,客人少就是淡季。目前求职旅社的入住率仅有一半,总的来说今年客人数量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