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人才培育的要点
2009-1-7 23: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桂花
由于我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稀缺,物流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物流大规模发展的瓶颈,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应以 “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教学应形成 “理论学习、认证学习”+“企业实战、创新学习”的双轨制培养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国内外的物流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具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师资格。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物流科研实践,结合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建立复合化课程体系。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在原有的理论体系上,加入包含商务英语、企业实战、认证教学体系等具有国际化视野、实战及创新机制的复合课程体系。
3.实验课程和实验中心保证。物流教育要侧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系统整合能力、主动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物流仿真平台、模拟公司、物流技能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开设物流模拟仿真课程、物流中心经营模拟课程、自动立体库实验课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验课程等,使物流专业学生全面在实验室完成职业训练环节。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4.教学手段创新。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同时聘请海外教授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采用职业经理人进课堂的方式,经理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指导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同时,通过企业经理进行的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5.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提高教学质量并完善教育体制。学习国外的经验和制度规范同时进行,将有助于物流人才培养 “质量”的提高。
6.校企联合共建实验教学基地。应尽快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大力推行 “订单式”教育及“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高校应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为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其提供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进行见习和实习,为师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7.双导师制研究平台。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到科研团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通过组织各种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竞赛、全国大学生条码应用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