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09年粮食工作要点
2009-2-11 20: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精神,结合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2009年全省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精神,确立“国家利益至上,农民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观念,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供给和确保省内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按照“抓机遇、促发展、增活力、上水平、保稳定”的要求,大力推进粮食经济发展理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粮食产业化体系、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体系,不断提升全省粮食经济发展水平。重点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以市场和仓房为重点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流通水平
要站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紧紧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推进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我省市场和仓房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贵州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的内容和方向,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订本地区发展规划,积极做好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和项目申报工作,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以贵阳市谷丰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遵义、六盘水等8个市(州、地)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各县(市、区)粮食交易市场为支撑的全省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和一批相对集中、规模适度、设施先进的储粮和中转仓房,抓好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和改造,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努力使30%以上的原粮流通实现“四散化”,提升我省的粮食流通水平。
二、紧紧抓住粮食产业化发展这个关键,加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学习山东、湖北等省在发展粮食产业化方面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学习借鉴他们依靠科技进步、重视人才培养、狠抓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做大品牌的经验和做法。
建立良好的政府推动机制。要积极争取政府出台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出台力度更大的扶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粮食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认真制定好粮食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布局,突出特色,整合资源,重点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当地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规模。
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继续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粮油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变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方式,变资金扶持为贷款贴息,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性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培育10个加工、经营量超万吨、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继续打造和营销贵州粮油品牌。力争在5年内使“茅贡”、“大凉山”、“雅晶”等金奖品牌大米的产销量突破10万吨,“康星”等品牌食用油的年产销量从现在的3-5万吨逐步扩大到15万吨,同时,大力打造和营销其他“名、优、特、新”粮食品牌,重点培植2-3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贵州粮油品牌,并力争使这些品牌成为中国名牌。
三、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进一步拓展粮食经济发展的空间
积极扩大开放,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引进具有资本、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股份制成为今后粮食企业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切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
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情况,认真研究国有粮食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并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发挥龙头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增加就业岗位中的带动作用。
按照规模集团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规范化的整合原则,指导有关市(州、地)通过采取改组、改制和联合、兼并、重组等措施,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加强农村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基层粮食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一部分信誉良好、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基层粮食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盘活企业资产,发展乡村粮油超市、连锁店、配送中心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巩固和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大力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和粮食经济合作组织,搞活粮食购销和经营。
四、深入实施依法管粮,着力提高粮食行政管理服务水平
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建立规模适度品种合理的地方粮食储备,充分发挥储备粮稳定和调节粮食市场的作用。按照中央今年1号文件“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模全部落实到位”的要求,推动地县级粮食储备工作上台阶。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存储安全、轮换规范。根据粮食应急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成品粮的应急库存,增强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异常变动的能力。学习借鉴安顺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储备轮换亏损的问题,创新储备粮轮换机制,降低储备粮轮换成本,提高储备粮食轮换效益。
抓好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要求,周密部署,搞好协调,抓住重点,全面清查,摸清家底,为有效实施粮食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继续推动基层监督检查机构建设。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搞好沟通协调,着力加强各级粮食监督检查机构建设,改善执法装备条件。
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对粮食收购资格的审核管理,依法做好粮食收购许可工作。继续开展《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督促粮食企业严格执行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全省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收购、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五、积极推进农村科学储粮,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对农村科学储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储粮的协同机制。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惜粮食、节约用粮、科学用粮的良好风尚。
积极开展农村科学储粮试点,各地应选定至少一个农户科学储粮试点,通过现场参观、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农户传授农村科学储粮方法和技术,推动农户科学储粮。
逐步建立健全农户储粮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户储粮基本情况,加强农村科学储粮指导,更好地发挥藏粮于民的“蓄水池”作用。
省粮食科研所、省贸易经济学校等单位,应根据我省地理、气候特点和农村储粮情况,积极开展更加适宜于我省农村科学储粮方法和设施的研究,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讲座,培养专门人才,促进我省农村科学储粮的开展。
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应利用自身的仓储条件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代农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
六、创新粮食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准确把握宏观大势,围绕中心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在统筹下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兼顾中从容应对挑战。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善于争取各方支持与合作,力争使各项工作更富有成效。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多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粮食经济科学发展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行业指导,通过强化责任,量化指标,细化程序,跟踪督查等办法,使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坚持锐意改革、奋勇创新,反对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抓住增强后劲、改善服务这个重点,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促进粮食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协调有力、运转顺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七、把各级粮食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
当前,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粮食生产、粮食供求形势以及价格走势等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粮食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库存监管、粮食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等亟待加强和完善。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闪失。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为做好新时期的粮食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各地要牢牢把握新任务、新要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各级粮食部门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各级领导干部,使各级领导班子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认识更加统一、观念意识更加创新、开拓能力更加提升,把各级粮食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