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全省领先

2009-2-18 16:5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市长蔡奇在杭州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杭州先后经历了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杭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好字优先、干字当头、转型升级、能快则快,积极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加快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81.16亿元,增长11%,按户籍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7∶50.0∶46.3;财政总收入910.55亿元,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5.35亿元,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1.72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38亿元,增长20.2%;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2元,分别增长11.1%和12%;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9%,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分别减少3.7%和3.7%以上;新增就业人员20.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7%。。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支农兴农力度加大。市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长25.6%。各区、县(市)支农资金平均增幅超过20%。全市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补助4364.5万元。

  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8%。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7.9%。外向型农业出口交货值超过80亿元。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创建43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完成602个重点村整治。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受益人口46.76万人。全面开展运河干支流畜禽禁养。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可分配收入平均增幅超过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9165.97亿元,增长12.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发展,形成“两港两点多区”格局。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4家和软件企业82家。推进191个省“双千工程”项目和283个市重点工业投资与技改项目建设。新建汽车产业园,青年、吉瑞、纳智捷等整车项目开工或落地。

  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服务业增加值2213.14亿元,增长13.8%。杭州获“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新经济业态蓬勃兴起,发掘和培育一批新的商业模式。年税收达亿元的楼宇达16座。制订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和政策,完善在杭银行机构担保风险补偿办法,全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超万亿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产权交易所开业。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推出24条“房地产新政”,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接待国内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分别增长10.7%、6.1%,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12.2%、15.8%。

  文化创意产业实力增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新增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1%。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布杭州创新指数。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39.6%和29.8%。6家企业参与25项国际标准制订工作。新增国家和省市创新型企业42家、中国驰名商标25个。杭州跻身“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50强”,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创新绩效评价居省会城市首位。

  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73家企业进入全国民企500强,连续6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22家企业集团进入中国最大规模企业集团500强,36家集团进入全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分别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大中城市首位。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250家。10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新增上市公司6家,总数达66家。出台“瞪羚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5项,获国家资助4190万元。市区两级政府设立5.5亿元的创投引导资金,建立市创投服务中心,支持初创期高成长性企业发展。

  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外资内资引进在全省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实际利用外资33.12亿美元,增长18.2%;其中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2个,累计达107个。实际到位内资473.13亿元,增长21.1%。

  对外贸易加快转型。市级进出口总额383.39亿美元,增长11%;其中出口262.77亿美元,增长13.3%。打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品牌,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2.03亿美元,增长80.5%。杭州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杭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获国家批准。

  对外合作不断拓展。企业境外投资48个项目、1.33亿美元。编制空港经济圈规划,出台杭州航空口岸国际航线扶持办法,开通杭台直航包机航线。主动融入长三角,推进沪杭同城化。成功入选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案例。加快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抓好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力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

  城市化进程加快

  项目推进年活动取得新成果。科学编制各类城乡规划。加快实施新一轮十大工程,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市域路网建设取得新进展。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7.5%。石大快速路、石桥立交、留石快速路一期及秋石快速路一期试开通,副城、组团与主城区交通更为便捷。

  节能减排实现新成效。铁腕抓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进行全市污染源普查,启动新一轮“811”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250”生态工程项目953个。制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强化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开展大气环境污染整治,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顺利推进。全力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数字城管覆盖面达235.8平方公里,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序化覆盖率达94%以上。

  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持续发展繁荣。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制定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办法,积极推进西湖申遗。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制定传承发展杭剧的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民间艺人职称评定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8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获国家级和省级文艺、广电、动漫类奖86项。原创动画产品达1.74万分钟。5个区、市(镇)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确保困难家庭子女入学,解决13.8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出台支持杭师大创一流大学的政策措施,新办杭师大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市教育资产营运管理中心、卫生事业发展中心、体育发展集团正式运作。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竣工,滨江、下沙、市十医院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前期工作。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杭州籍运动员获奥运会2枚银牌和残奥会3枚金牌。

  人才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累计达32家,引进人才6万余名。实施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行动计划,开展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建立大学生实训机构与基地166家,实训2.5万余人。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新建大学生和留学人员创业园7家,资助大学生和留学人员创业项目1010万元。做好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申购工作。

  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保障进一步落实。大力推进“破七难”,市本级新增财力的92.8%用于民生支出,增长26.8%。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的财政支出增长超过20%,社会保障与就业、环境保护与文化体育的财政支出增长超过30%。

  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被确认为“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恶性案件和刑事发案总量下降,95.5%的市民对治安状况表示满意。全年交通、火灾事故实现“零增长”。深刻吸取“11·15”湘湖地铁工地重大坍塌事故教训,狠抓整改,加强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积极开展拥军优属与共建活动,连续第五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民族、宗教、口岸、人防、档案、气象、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社联、侨联、红十字会工作和关心下一代、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民本政府建设有效推进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综合考评向区、县(市)延伸。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建节约型机关。建立“干部学习新干线”。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力度,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效能监察全覆盖,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科学民主决策有序推进。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263件,满意率98%。推进电子政务,扩大政务公开。实行开放式决策,市政府常务会议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列席,并实行网上视频直播互动。建立政府信访联络员制度,优化信访和“12345”市长公开电话工作机制。

  行政服务不断创新。开展为万家企业送温暖活动。出台12项减负解困政策措施和“工商21条”等,推进政银企合作。暂停和取消198项行政性收费。抽调547名后备干部担任项目审批代办员,缩短企业到政府办事的时间。推进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为省直单位服务月活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