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与路径:从制造型城市到服务型城市的国际实践
2009-2-24 2: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的道路上,曾经涌现出一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心城市,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芝加哥、日本的大阪等。然而这些昔日的国家制造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各国的服务业中心,制造业城市为什么会转型?这一转型是如何实现的?对于中国制造业城市有什么样的启示?这些都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命题。
制造型城市为什么会向服务型城市转型从全球范围看,先发的工业化城市和地区纷纷向服务经济转型,进而得以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跑地位。由“制造”向“服务”转变是制造业城市生产要素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全球化分工和制造业自身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
城市生产要素的变化一般而言,特定的资源条件是制造业城市得以兴起的初始动因。而制造业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往往伴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本地资源和外部投入的依赖性都比较大。随着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人工、原材料紧张,环境、能源压力凸显,产品市场发展变化等城市生产要素的变化,制造业城市往往会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芝加哥、大阪、曼彻斯特等城市转型发展的历程表明,虽然制造业所占比重大大下降,但城市服务经济的崛起使它在国家甚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未下降,这就是制造型城市顺应资源、市场、成本等生产要素变化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因。
国际化引发的全球分工制造业城市转型并不完全是由城市本身要素变化所造成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际化引发的全球分工对制造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升级提出的新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成为企业经营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技术进步又使得制造业的全球转移成为可能。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使得多伦多的制造业失去约18万个就业岗位;1961年至1983年期间,曼彻斯特总人口不过三四十万,制造业裁员超过15万人。
制造业自身的内在需求在制造业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原本在一个企业内完成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现在正在被分解、外化到社会和全球多个企业中。不仅一个企业不可能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具有竞争力,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也很难在整个价值链上都具有优势。制造业正孕育着根本性变革,服务业不断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企业日益向服务企业转型,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型制造业逐步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这就要求制造型城市的经济体系和城市功能也要不断转型、突破和与时俱进,只有顺应全球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大趋势,才能继续保持或重新形成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领先优势。
制造业城市如何向服务型城市转型从国际制造业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历程看,主要有三种模式: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延伸服务产业链、抓住新兴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打造多元化经济体系。
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延伸服务产业链随着信息技术迅速革新与深入应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转而不断整合自身的物质、技术、人力和管理资源,加速向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服务化已成为当今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城市开始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来带动城市经济的整体转型,以日本的大阪为典型代表。
大阪是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阪神工业带的核心,拥有以钢铁、机械、纺织、印刷、食品为主导的制造业结构,是日本最重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聚集区。据估计,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当中,几乎每10家中就有1家出自大阪。然而,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后,由于出口产业向海外转移等原因,曾支撑大阪制造业发展的出口型经济失去了立足点,城市发展被迫转型。
大阪采取了一条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延伸服务产业链的转型发展道路。一是大力延伸原有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环节,发展研发创意产业。在大阪曾经诞生了方便面、ATM机、列车站自动检票机器、卡拉OK、电子游戏机、自动面包烤箱等众多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致使“大阪的制造力”享誉全世界。二是充分发挥大阪中小型制造企业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批发和零售业。到2004年,大阪的批发零售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19.6%,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门类;全市拥有的商业网站占全国的7%;商业从业人员占全国的8%;年度商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1%。三是围绕制造业发展中的金融、物流等生产性需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今,大阪已成为汇集日本商业交易和金融相关领域的经济枢纽和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大阪港约与世界上1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并成为日本最大的班轮停靠港,港内的物流设施包括了装备最先进的“大阪港综合流通中心”以及“南港航空货物航站(NACT)”。
抓住新兴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意产业、文化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兴增长点。一些制造业城市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也往往选择新兴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适当的金融、税收等产业政策刺激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完成城市转型。这类城市以英国的曼彻斯特为典型代表。
十八和十九世纪以机器、铁路为代表的大工业时代,成就了曼彻斯特世界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辉煌,曼彻斯特也带领着世界进入了现代工业时代,并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美名。然而,跟随着帝国衰亡的脚步,纺织业在二十世纪初即被淘汰,钢铁、机械制造、航运等行业也相继衰退,曼彻斯特被迫经历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痛苦的产业结构调整。
曼彻斯特城市转型的先期抓手主要有两点:一是着力打造创意媒体产业这一特色经济板块。曼彻斯特作为英国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集散地,拥有众多全英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文化和媒体制作机构,驱动当地创意经济的发展。曼彻斯特本地的格兰纳达电视台及衍生的众多独立媒体制作公司,以及BBC将部分业务转移到曼彻斯特地区,也大大丰富了曼彻斯特的创意氛围。创意产业的兴起,大大提升了传统制造产业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激发了曼彻斯特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氛围。二是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开拓创新足球文化服务业。全市围绕曼联和曼城这两支英超足球,积极挖掘资源构建平台,通过足球运动汇集市政建设的资金,用足球产业带动服装、餐饮、零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部门———足球文化服务业。当前,与足球相关的运动休闲部门对曼彻斯特GDP的贡献超过了3%,几乎是英国平均水平的两倍。除此之外,曼彻斯特还积极发展金融和专业服务、航空服务等传统的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曼彻斯特也逐渐成为英国除伦敦以外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打造多元化经济体系
制造业城市往往拥有极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较为雄厚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凭借这些优越条件,它们改变了曾经的经济版图,实现了城市地位的提升。因此,发挥自身在制造业基础方面的优势,打造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成为制造业城市转型的重要策略。美国的芝加哥是打造多元化经济体系成功转型的典范。
借助于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芝加哥成功实现了由农业城镇向制造基地的伟大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制造业经济达到鼎盛,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芝加哥大量的制造工厂被迫关闭或外迁,城市被迫进行产业调整与转型。
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采取了“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的转型路线。一方面,立足金属加工、食品等传统制造优势,重点扶植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新兴服务业,致力引进新兴高科技工业中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门;另一方面,利用它位于美国交通运输网络中心的有利区位,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芝加哥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成为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心。如今,芝加哥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心;是位列香港、新加坡、上海和深圳之后世界排名第五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是全美最繁忙的铁路枢纽,拥有奥海尔机场这一全球最大的机场;拥有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麦考米克会展中心。
启示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在生态环境、劳动力成本、市场竞争等多重困境下,多数制造业城市不堪重负,才开始逐渐寻求突破制造业发展瓶颈的转型方式。城市转型的重点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经济增长减缓、停滞甚至倒退,资金投入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期望转型一劳永逸,转型必然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回顾芝加哥、曼彻斯特等众多制造业中心城市,甚至是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一流城市,无一不经历过痛苦的转型过程。
如何利用制造业基础打造服务业优势是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
制造业城市的经济转型绝不是简单地抛弃制造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其深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区位、人才、研发等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如经过痛苦、漫长的转型之后,芝加哥的制造业比重大大降低(2005年仅占..2%),然而它有些产业的全球地位并未改变,仍然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不仅如此,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芝加哥还带动了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波音、摩托罗拉、卡夫食品、麦当劳、雅培等几十家国际著名制造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城市发展战略转型是推动制造业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
制造业城市的转型应当选择切合实际的战略和路径,既不能随意抛开原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无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困难,放任企业"外迁",也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某一种转型模式。如芝加哥在发展初期形成了钢铁、机械、食品等对国民经济贡献极大的制造业部门,面对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整体转型的大环境,芝加哥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不荒废制造业,着力打造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可以说,发展战略从单一制造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是芝加哥成功转型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
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推动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合理化的前提,相对于其他产业,服务业所具有的非物质性、易复制性、难以标准化等特性决定其发展更依赖于外部契约执行环境,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也需要更好的法律环境来支持。从国际上看,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促进了芝加哥等城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英国、日本制定的相应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了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促进了曼彻斯特、大阪等城市商务服务的发展。可见,不断健全的法律环境,为引导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城市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