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为何出不了中国米塔尔?
2009-2-26 23:5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邱林
新闻事件
据日前公布的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透露,国家将鼓励宝钢、鞍本、武钢等三大央企在国内的联合重组中发挥先锋作用,力争三年内钢铁业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集团产能达到45%以上。
评 论
根据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国家将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为基础,实现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的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鞍本、武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若干个1000万至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这个规划对于我国钢铁业联合重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规划与现实毕竟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底,业界人士就曾有一个预测:2008年将成为我国钢铁业的“重组之年”。现在看来,这种预测与实际相去甚远。去年以来,虽然国内连续出现四五起钢企联合重组,如河北、山东整合省内钢铁企业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早已重组的鞍钢本钢在被争议了几年的“整而不合”之后有了进展。但在这些重组中的亮点是,由宝钢控股,重组广钢、韶钢之后组建的新广钢,被业界称“这是一次漂亮的整合”。还有就是河北钢铁也重组也是被业内称赞。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国内钢铁业联合重组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从表面上看,2008年钢铁业重组突然加快了步伐,钢铁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似乎顺风顺水、颇有成效。但调查发现,只有少数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部分则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还是各干各的,并没有从实质上发挥重组的优势,产业集中度也因此未能明显提高。
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其产业集中度非常低,行业前4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远低于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集中度低也使得行业缺乏能主导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导致矿产资源乱采、钢材价格波动剧烈,严重制约了行业整体竞争力。
事实上,20年前的宝钢就已是“全国冠军”,但宝钢一门心思练内功,试图在练好内功后再去世界比拼。可是,就在宝钢雄霸中国之时,我国以外的市场已被国际钢铁巨头瓜分完毕,美钢联、阿赛洛、新日铁称雄世界市场。进入21世纪后,跨国钢铁企业的重组兼并增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全球钢铁霸主——米塔尔出现了,米塔尔通过兼并收购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阿赛洛成为世界钢铁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
20多年间,米塔尔着眼于全球进行资源整合,不断购买世界各地的钢铁企业并把它们进行整合,曾在8年内吞并掉6家世界上的大型钢铁厂,取得霸主地位。表面来看,米塔尔的成功好像是因为并购,但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全球化思维打造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来参与全球竞争,在最合适的时机去收购与合并,并用最精明的经营手法壮大那些被收购的企业,是米塔尔成功的真正原因,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最欠缺的。
现在,包括宝钢在内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已感受到世界钢铁业快速整合所带来的压力。据估算,目前宝钢的年产能仅为2000万吨,而世界排名前三位的钢铁巨头年产能都超过了5000万吨。权威人士估计,到2012年,包括阿赛洛米塔尔和美钢联两个钢铁巨头的年产量都将超过1亿吨。而宝钢要在目前2000万吨的基础上,年均增产4000万~6000万吨,才能与阿赛洛米塔尔和美钢联比肩,跻身世界钢铁业前列,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现在看来,宝钢、鞍钢、武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之所以成不了中国米塔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国钢铁企业所有制不同,代表的各方利益均不同,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民营企业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各地方在利益分配格局和政府职能转变上还难有根本性突破,跨区域重组难度较大,以至许多重组都付之东流。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大,今年国内钢铁业将会经历一段炼狱般的生活。联合重组好还是不好,相信正反两方都可以找到N个义正词严的理由,但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只有打破地方钢企之间、及中央与地方钢企之间的界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重组。必须指出,我国钢铁企业,今后与其让跨国公司来并购,还不如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行业利益、企业利益之上,加快国内企业间的重组、并购,造就一至两家中国米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