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尚须着眼于产业之外 中国更需消费振兴
2009-3-16 22:4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多年高增长突然刹车,继4万亿投资以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下称“振兴计划”)是中央政府祭出的又一剂猛药。振兴计划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福音?
修补还是革新
每一个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都令人欢欣鼓舞,都给行业带来一抹希望的曙光。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业,几乎囊括了全国80%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三成,3年内将解决1亿多人的就业。
但有专家指出,产业振兴的主要障碍仍然是需求不足,中国更需要一个消费振兴规划。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外,中国更需要一个消费振兴规划。”财经网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振兴规划的重点应该在于创造一个适合并购重组的政策环境,并以消费振兴规划统领产业复苏。
在十个振兴规划中,大多都提到了要推动兼并重组。沈明高指出,兼并重组是市场需求挤压的必然结果,可以在相对稳定投资、产能和就业的基础之上,提高产业的效率。但是,兼并重组应该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需要的不是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一个有利于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
另外,多数振兴计划还提到了要淘汰过剩产能。沈明高认为,短期内,完全解决消化库存和过剩产能问题非常困难。
对于振兴计划中提到的出台适当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沈明高认为这些政策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痛苦,为企业调整创造时间和空间。但是,在危机时期,决定企业去留的不是企业的利润而是现金流,除非政策支持的力度足够大,否则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此外,金融支持也要防止过度投资,避免大规模制造新的产能。相关数据显示,与十大振兴规划相关的产业大都面临类似的产能过剩或闲置的问题。
治表还是治本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认为,振兴规划的猛药会使中国从危机中率先走出,但不能以周期应对策略来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要注意对个人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平衡投资与转移支付之间的资源分配,更不可为解困而停止改革步伐。
秦晓认为,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机制的基石,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应发生重大的改变,政府入市干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手段,“慎用看得见的手”仍是需要铭记的箴言。在批评简单的自由放任政策、反思货币主义理论的成败的同时,也应警惕政府职能的过分膨胀。
秦晓从四个方面表达了他的担心。
第一,这一轮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计划尚不能推动中间产业和终端消费,企业和消费者还要过紧日子。未来宏观经济走向可能如某些经济学家预测的,会呈现“W型”,即政府主导的第一波经济提升,因缺乏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支持,会再次下滑,最终走出衰退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第二,“保八”是为了保就业进而保社会稳定。但是,8%是否是保就业的底线,对此缺乏科学的论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应对经济衰退的权宜之计,本身就是有风险和代价的。这不仅表现为当期的效果,也表现为其后的通胀压力。因此,要避免目标定的太高,用力过猛。
第三,危机、衰退既是一场灾难也是改革、调整的良机。政府的振兴产业规划多是以解困、扶植为主要目的,而缺乏调整、改革的内容。这样搞下去,可能实现“保八”,但过剩、落后的产能也会得以生存,扭曲的要素价格依然保持,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不当干预还可能会强化,公共产品的缺失也得不到改善。
第四,此次危机和衰退也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次挑战,粗放的、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已难以为继。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平衡各种关系是一个有待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但似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这表明,主流的看法是将此次危机和衰退视为周期性波动而不是结构性振荡,而这种看法值得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