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服务铸就“钢贸方舟”
2009-3-19 23:4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 王京发自上海
众所周知,一个行业商会的存在就是为这个行业来服务的。然而,长年来能够做到真正有效服务的又有几家呢?作为一名初到上海的钢贸行业记者,却早已耳闻杨浦钢贸商会在上海钢贸圈的大名,其卓越的贡献及非凡的影响力赢得了钢贸行业的一致好评。
前几日,本报记者有幸在杨浦钢贸商会见到了即将卸任的该商会秘书长黄世益。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他正在用心起草一份 “国际金融形势报告会”的通知,可见其为行业服务的良苦用心。
打造钢贸时代为钢贸商呐喊
据了解,上海杨浦钢贸商会成立于2004年3月,是当时上海钢铁流通领域里唯一一家钢贸行业商会,也是最早真正把钢铁企业与钢贸商划分开来的商会。
“在成立仪式上,商会会长周华瑞就明确表示,将以钢铁贸易行业作为自己的核心服务对象,真正树立起钢贸商在市场内的核心地位。”提起当初的商会建设,黄世益激动地谈道:“数年来,为实现这一坚定目标,杨浦钢贸商会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记者从商会网站上获知,杨浦钢贸商会在成立以来的半年时间里,已建立起众多商会内部交流平台,像《杨钢通讯》杂志、杨钢作坊、商会信息学部、 《钢铁贸易商》编辑部等。
“这些都是为钢铁贸易商服务的”,黄世益介绍道,尤其是杨钢作坊,在起初那段时间,为了扭转社会多数人对钢铁贸易商的否定态度, “杨钢作坊”各成员专门研究钢铁供应链上一些带有典型倾向性的问题,借助商会各种交流平台,从多方面来诠释钢贸行业,为钢贸商排忧解难,为树立起真正的钢贸时代而努力着。
除此以外,从事钢铁贸易行业的人都知道 “钢贸商在钢厂面前无地位”。钢市景气的时候,钢厂会抱怨钢贸商,指责钢贸商在囤货;在钢市不景气的时候,钢厂同样要抱怨钢贸商,说其在搞倾销。
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提升钢贸商在钢铁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杨浦钢贸商会力争以“杨钢作坊”为宣传阵地,撰写了大量能够反映事实真相的调查性文章,随后文章不仅发表在商会内部刊物上,还大量转载于国家知名行业报纸、网络,真正代表了钢贸商的声音,为钢贸商呐喊鸣不平。
再譬如,几年前社会上一时争论得沸沸扬扬的 “下公差即不合格”问题,也是杨浦钢贸商会所做的努力。据了解,所谓工艺上的 “下公差”,其实和 “上公差”一样均属工艺上的一种合理误差现象,与超出下公差的不合格产品不是同一回事。为此,作为当时唯一一家为钢贸商行业服务的商会,他们开始大量撰写并发表一些“驳下公差就是不合格产品”的文章,逐步消除社会对 “下公差”产品的误解。
杨浦钢贸商会这种敢为行业说话,敢为行业呐喊的精神,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与称赞,2007年商会荣获了“06~07年度杨浦区优秀基层商会”的荣誉称号。
营造钢贸文化圈
“推进钢贸文化,关注成长型企业,完善工作机制。”这是上海杨浦钢贸商会在2007年5月的 “第二届商会理事会”上所确定的工作重点,其中推进钢贸文化就是 “营造钢贸文化圈”,这正是上海杨浦钢贸商会2008年的服务主题,也是前两年商会推动钢贸文化的延续。
“其实,从推动到营造应该是一个提升”,自商会2004年成立以来,在周华瑞会长的带领下,商会始终坚持着一年确定一个服务主题,以此来真正有效地为钢贸行业服务。譬如:2004年商会确定主题为 “商会——全体会员的家”;2005年主题为 “有事找商会,商会为大家”;2006年主题为 “走到一起来,就是一家人”;2007年主题为 “和谐商会,和谐家”。
据了解,为积极响应2008年商会“营造钢贸文化圈”的服务主题,在新春来临之际,上海杨浦钢贸商会还举办了第二届笔会暨迎春赛诗会。
事实上,商会举办类似的文化活动在整个钢贸圈里都算是第一次,第一家。黄秘书长告诉记者,有人说“钢贸文化是沙漠,谁搞谁失败”,我们则认为,这样的活动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为钢贸圈营造出文化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遍布在上海各大钢材市场的杨浦钢贸商会会员已达189家,已成为上海钢贸行业不可或缺的骨干行业组织,被业内称之为早期沪上钢贸行业的 “诺亚方舟”。
临行前,黄世益告诉本报记者,“接下来商会还将组织一次大型钢材供需见面会,以此来更好更多地促进交易量,缓解这段时间上海钢贸商的沉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