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下深莞惠产业如何协作发展 如何升级?
2009-4-1 19: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深圳、东莞、惠州,珠江口东岸地区三城“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下,将其中一个合作重点圈定为:产业发展。实际上,东莞抓住深圳的产业转移,成就了制鞋、玩具、服装、电子、五金等产业优势,如今惠州向深圳、东莞伸出了橄榄枝。三城一体化愿景下的产业,如何协作发展?如何升级?
跨区“打假”的烦恼
上个月姚锦东带着她的团队,在东莞和深圳之间奔走。
她的身份是,深圳安兴纸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兴纸业生产多功能办公用纸,是国内办公用纸行业“三巨头”之一。姚锦东要忙碌的,是设法说服东莞市相关部门,借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契机,查一查东莞的办公用纸市场,整肃办公用纸行业中的“山寨版”,或者是不规范的“害群之马”。
“但我们公司在深圳,来东莞打假确实有难度。”姚锦东说。
如果在深莞惠珠江口东岸地区三城“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下,姚锦东遭遇的这种烦恼,可能会得到改善。比如,她可能不需要花上一个月时间,说服两地相关职能部门,因为凭一个企业的实力,这样的事情总是很难。
她还有个打算,在深莞惠“一体化”下,她就可考虑把安兴纸业的生产迁移到东莞或者惠州,而总部继续留在深圳。“我觉得完全可以啊,东莞、惠州的用地等成本,比深圳便宜得多。”
她担忧的是,来自三地在产业发展中的“生产环境”差异。“例如,三个城市的游戏规则并不一样,企业除了硬成本,还要考虑软成本,把研发基地留在深圳,生产转到其他两地,这样三城能否统一标准,比如在税收、收费方面能否避免重复?用地指标能否放宽?最重要的是,相关产业配套体系是否符合企业盈利需求。”姚锦东打个比方说。
三城“大物流”格局
在产业配套体系中,三城的物流业首当其冲。“三城首先应完成物流业合作、对接,削减整个区域制造业成本,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位民间人士表示。
一个数据足可说明问题。东莞虎门港专门算了一笔账,东莞货物从深圳、香港等地港口进出,东莞市企业2007年和2008年在物流上花费的成本高达436亿元,2009年预计也超过400亿元。
“这么大的成本,东莞物流业能完成的只有5.7%,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东莞制造业降低物流成本就无从谈起,也难以缩短运输时间?我们和美国纽约港等这么远的港口都能合作,何况周边的兄弟港口?”谈及这一问题,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虎门港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宁颇为感慨。
他透露,目前莞深港口合作密切。深圳赤湾港散杂货码头已落户东莞,其中两个泊位年内投产。接下来双方的合作还在探索,比如除了整体开发合作,两城港口可以在配套服务、教育等方面进行合作,建设三城大物流格局。
同时,对物流和生产制造业的关系也要重新认识。东莞市物流协会秘书长徐新华提到,各市需要在本土物流业发力,将制造业、物流业以往“联动发展”的提法改为“联合发展”。
需要“更高层牵头”
然而,目前深莞惠一体化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突破区域壁垒,重新调整利益格局,使得三地利益最大化。如何实现?按照姚锦东的说法是,要专门的“更高层牵头”,设置专门机构协调。
姚锦东认为,因为三地一体化最终取决于三地行政格局的利益重新分配,如果大家都能够各取所需,当然是好事,但是利益冲突方面,则需要更高级别的机构来协调。“通过设置专门的协调部门,划分具体职责一项项地落实,否则到头来还是互相扯皮,谁说了都不算。再加上三地的市委书记亲自牵头协调,我看可以办出实质性的东西出来。”姚锦东说。
与物流业一样,城市产业定位、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优势互补、资源优化,财政、税收、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也需要“更高层牵头”。
徐新华提到虎门港,“可以规划好自己的运输半径,搞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比如很多客户已习惯从老港口出发,如何让他们确信从虎门港进出更加便捷和便宜,而且能够确保货物的安全?虎门港应该考虑这些东西。”
虎门港最近对外公开的一份“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提振信心促发展”的报告称,“贯彻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整定位,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主动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刘宁的说法是,“虎门港是一个地方性重要港口,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要做枢纽港口,我们服务于东莞经济,思考如何与东莞自身经济配套。”
不过,包括物流业在内,愿景中的“差异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委员麦炽帮说,实际上像东莞市的传统八大产业,和深圳、惠州比,已经属于错位发展了。但要真正做到错位发展很难。“比如我们希望引进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方面企业,但这些项目谁不想抢?你怎么错位?我看很难。”
合作困境
产业转移园粤东成“空园”
以东莞产业转移园为例,目前东莞一些镇区,已先后与包括惠州在内的粤东等地合作,共设有八大省级产业转移园,占全省产业转移园的三分之一。不过,目前入园的企业寥寥,有的甚至出现无企业入园的“空园”窘境。
产业转移园面临的尴尬局面,和“产业配套体系”缺乏相关。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说,由于这些产业转移园都是镇一级层面做的,合作层面比较低,推进力度也就比较小。因为几个方面原因,无法真正承担转移功能:一是区位上离珠三角太远,物流成本很高。虽然企业转过去了,但是所有的原材料仍需要在配套完善的东莞采购,运输成本太高;二是园区内部配套问题,比如道路需要当地政府配套修建,但是因为当地投资不足,造成产业转移园区条件不好;三是当地政府服务外商的经验不多,办事效率方面存在欠缺,给企业造成一定困难。
东莞于是进一步探索,准备整合原来的资源,在惠州设首个市级产业园,以更好地和惠州在产业领域合作。
三地产业优劣比较
优势
深圳:转型较早服务业发达
和东莞相比,深圳已经在1988年开始了转型之路,目前完成了传统产业向东莞、惠州转移,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要做的是优化产业结构问题,向更合理化方向发展。此外,深圳的产业服务业发达,如金融等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基础。
东莞:传统产业已形成集群
东莞产业优势在“两头”,即一头在于传统项目,比如家具、纺织、电子信息加工制造、食品加工等,贴牌生产产业具有较大优势,且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另一头是新兴产业。比如东莞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项目、物流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东莞扶持并引进了一些颇具实力的研究院所,配套齐全。东莞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往上冲的空间很大。
惠州:土地资源优势较明显
土地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具有承接深圳、东莞产业转移条件;相关布局呈现“两头发展”特点,即小项目方面逐步增多,一些企业项目尽管无法和大企业的质量和规模相提并论,但对于惠州经济发展而言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大项目方面如石化基地,由于很多项目直属省、国家级,开展项目建设等具有优势。
劣势
深圳:土地资源制造业不多
土地资源空间方面受制约;深圳的产业服务业高速发展,如金融、物流等,服务的对象最终是制造业等产业,深圳真正的制造业企业并不多,所以深圳需要和东莞等进行融合互补。
东莞: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
传统产业配套齐全,尽管很多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但仍然可以借助齐全的配套体系生存,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土地资源空间不足等。
惠州:产业之间相关性不强
产业之间相关性不强,比如从小的电子到大的石化,其间关联性不大,各自为政;大项目的国企背景,一旦多起来对惠州本土经济而言并非好事,惠州在相关产业统筹、规划方面,是否能够和国企背景的企业取向一致,需要解决。
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解读
合作之忧
惠州书记担心恶性竞争
今年3月,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三城实施《纲要》,一个担心是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他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的发展是“一起化”不是“一体化”,现在大家谋求的是错位发展、良性竞争。
各城在产业转移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委员麦炽帮认为,一些高端“巨无霸”项目,各城争夺会很激烈。“我们准备到美国去谈一些项目,有望引进生物制药企业,但你想想,对于这样的大企业,谁不想抢到手?”
“不像一些低端产业,你不用赶他都会自己找生存空间,因为他们只能依靠寻找更低成本的发展城市,来获取利润最大化。”麦炽帮提到,像惠州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可以撬动几千亿元的产业,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只能说,三城一体化过程中,第一阶段肯定有竞争,像东莞需要保持传统八大产业不能丢,还要把松山湖搞起来,但肯定要竞争。
“虽然我们计划到美国等地招商,但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深圳找项目,有时候一天好几趟。”麦炽帮透露。
或许,莞深惠三城的产业合作,可以从这些疑问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