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布局加快沿海钢铁精品基地建设
2009-4-17 22:3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慈洪君
关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目标,“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通过实施搬迁改造,使得“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这个目标的提出,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行业发展规律的。
国际上通行的钢铁产业空间布局,有三个原则。一是临近资源原则。钢铁生产企业靠近铁矿、煤炭产地建厂,可以节约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如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是世界闻名的煤炭钢铁重工业区。二是临近运输港口原则。为了从水陆获取原材料更加便捷,以节约成本,如日本京都、阪神、九州工业区。三是临近下游消费市场原则。这样可以使钢铁产品减少物流环节费用,尽快满足消费者需求,如美国中北部工业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建设的一些钢铁项目,过多地考虑了经济和政治需要,重视各省区市“平衡发展”,忽略了市场发展要求。部分钢铁产能远离市场,大量的钢材需要经过长距离的运输销往客户,造成企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或者,有些钢厂虽然靠近原材料和消费市场,但因为水资源短缺,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限制,面临搬迁改造。
此次规划细则,重点提到 “沿海沿江”概念,既尊重观事实也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资料显示,国内粗钢产量,从1990年的6638万吨飞涨到2008年的50049万吨,上涨了7.54倍。而我国进口铁矿石需求量,从1990年的1419万吨,到2008年的44413万吨,翻了近31.3倍。2008年,我国对进口矿的依存度达到了49.5%。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相对短缺,品质也不高,而且铁矿石开采过度对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专家预计,我国钢铁工业大量依赖进口铁矿石的状况,会继续延续下去。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数亿吨的海外铁矿石资源,绝大多数要从海上进口。如此,港口城市的钢铁生产成本优势明显,“沿海沿江”势在必行。
钢铁产业优化布局,与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要同时进行。通过优化布局,适时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在控制国内钢铁总产能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技术设备,提升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精品钢的需要。比如首钢搬迁,不能只作为空间上的简单位移,而是要以“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为最终目的。同样,规划要求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来处于市中心的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外迁。规划细则要求,为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二进三”、“退三进四”之类的搬迁工程,切不可因为一时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就忽视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形成新的污染。必须同时在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上下足功夫花大力气,做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
当前,针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国家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既规划当前,明确了很多硬性指标的时间限制,又着眼长远,是一个打造钢铁强国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细则提出的许多原则和目标,不可能一朝一夕达成,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真正重视起来,需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携手共同推进实施,确保钢铁业在本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