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航标”才能让发展又好又快
2009-5-25 22:5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检视15年跨越发展历程,独特的路径选择无疑是苏州工业园区最为亮眼的精神财富之一。曾经兼任苏州工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时任省委书记、省长的陈焕友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学习新加坡,一开始就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规划搞得好,这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它的开发建设,让人们看到了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什么叫现代的管理模式。这是在任何课堂上、书本上所学不到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园区15周年座谈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评述道,转轨社会的渐进式改革,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苏州工业园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看不见的“水下石头”变成了河面上标志明确的“航标”。一开始就沿着“航标”前行,从而实现了在高速发展中不走弯路。
在否定之否定中锁定“航标”
苏州工业园区的“航标”就是规划。
园区开发建设伊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请来新加坡顶级的规划设计公司,经过反复沟通,多轮否定,精心打磨,最终以3000多万元高价度身定制了一套发展总体规划。
15年来,园区人按照这套精心编制好的“程序”,一步一个脚印,“先地下后地上”,然后是集中发展制造业,进而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挺进。园区的发展,就是这样“很有章法”。
然而,园区人为了这个“章法”,曾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园区展示厅内,一个基础设施布局剖面示意图引人驻足。地平面以下,密布着各种管线。讲解员说,当初掘土机开始轰响时,苏州人说那里开始盖楼了。但在两年的时间里,园区却始终是地下作业,各种各样的管线在地下深埋,“地下文章”一做就是5年。接下来,是铺路、绿化,这与人们习惯的开发建设大相径庭。人们迟迟看不到高楼,园区“发展太慢”、“太浪费”的质疑声铺天盖地。
难能可贵的是,园区对人们的不解始终保持了一种理性和冷静,他们耐住“寂寞”,没有患上“发展缓慢恐惧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明白了,此后这些年,无论工厂建到哪里,居民楼盖到哪里,各地城市随处可见的道路开膛破肚的现象一次都没有出现,各种设施也没有过一次“推倒重来”。
“走遍全国,没见过这么挑剔的。”万科公司的苏州负责人说。万科进入园区拿下的第一块地,建设方案接连被园区管委会否定了十几次才告通过,对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景观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园区人则认为,否定到不能再否定了,才会是一个遗憾最少的方案。园区就这么点空间,必须做“完美主义者”。
建设如此,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只有这么一点土地,只能走一条集约发展、高效发展的路径,容不得瞎铺摊子,容不得错了再推倒重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干部几乎都会说。招商引资,园区把目光聚焦在国际先进企业,从最早的韩国三星到迄今逾百家世界500强落户,搞的都是资本密集型。单位投资强度17亿美元,工业产值超100亿元,投入产出比全国第一。
路径选择错了,思想越解放结果则可能越糟糕。园区的“否定之否定”,就是为了找到一条最正确的路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的败笔和成本。
像对待法律一样坚守“航向”
5月19日,日立、沙基诺、卡夫食品三家外企设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研发中心同一天开业。国际金融危机的迷雾尚未消散,外资研发机构就争相开张,园区给投资者的强大信心可见一斑。
有人建议,特殊时期,招商引资标准是不是可以放低些以多争取些项目?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他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园区的招商标准非但不能降低,还要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步伐不能减慢。在他看来,金融危机仅仅是发展航行中的一个浪头,风浪再大,园区的“航向”不能变。
在园区,发展其实是一种对理念的坚守。在这里,规划即法,“冒犯”规划者,一票否决。园区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15平方公里核心区开发了50年还没有完工,还有很多空白等待后人填补。园区的规划, 下转A5版
上接A1版 率先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国际理念,对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有效控制。
到目前为止,苏州工业园区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的8平方公里核心区,还有没用完的土地,还在等待更大的发展机遇。
“不可思议,一模一样!”园区的测绘专家陈中新说,现在回头看,拿航测照片跟当初的规划对照,路网竟不差毫厘。
“四个示范”引领巨轮驶向“深蓝”
户口本编号“工业园区001号”的潘建钢,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15年的发展。4年前,潘建钢从园区行政联络处副处长的岗位上调往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当时,园区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与科技跨越”三大计划,物流业蓬勃兴起,熟稔计算机的他成了搞物流信息化的不二人选。
物流、科技、环保、服务外包……“潘建钢们”很清楚,园区的下一轮转型升级,靠的就是这些。
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苏州工业园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
建设“四个示范”,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抢占全球产业链的战略制高点,这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四个示范”,“核”在创新。投入创新,园区不惜血本。
在园区金鸡湖和独墅湖之间,是“苏州最美丽的地方”。尽管土地紧张,园区决策者毅然决定,拿出11平方公里,在这里建设科教创新区。这个举措让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击节赞叹。他说,危机过后,下一步发展主要靠科技创新,必须进一步释放大学、研究所的力量。如今,西交利物浦大学、中科大苏州研究院、港大思培学院等11家国内外高校群贤毕至。“企业遇到技术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这里的科研成果还可供所有企业选购,方寸之土成为园区乃至整个苏州发展的智库。”
放眼苏州工业园区,高楼林立,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却并非住宅,也不是工厂,而是创意产业基地和科技软件园。“未来的竞争,园区将更多的依赖于这些正在成长起来的创新体系”。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