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白”变成“白限”?
2009-5-29 13:1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去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限塑令”就要满“周岁”了,这个旨在减少“白色污染”的政令执行情况如何?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市区集贸市场等处超薄塑料袋使用仍大行其道;连锁超市、大中型商场政策执行较为严格,但尚存监管盲点。
■集贸市场
超薄塑料袋“免费送得起”
27日中午,在经七路附近一处沿街集贸市场,记者看到,成卷的超薄塑料袋是商贩的必备品。市民黄先生购买了不同的水果,商贩顺手扯下几个塑料袋,将苹果、香蕉等装到里面,递给顾客,并未加收任何费用。“主要是方便,大家都这样做,人们买了你的东西,再加收塑料袋费用,会影响生意的。”卖水果的商贩告诉记者,与环保塑料袋相比,超薄塑料袋很便宜,“平均一个塑料袋就几分钱,免费也送得起。”
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刚开始听说“限塑令”的时候,集贸市场的摊贩们都收取塑料袋的费用,过了一段时间就又都放开了。
一位摊贩说,“限塑令”刚开始实行时查处比较严格,但“风声”一过,大家就又开始使用塑料袋了,“要不卖出一堆馒头还赚不出几个环保袋的钱”。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集贸市场,发现商贩们使用超薄塑料袋已毫无顾忌。
■连锁超市
连卷手撕袋变身免费塑料袋
“限塑令”实施后,工商部门多次检查发现,多数大中型商场、连锁超市都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全面“限塑”后,超市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66%,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但收费也没有完全限制塑料袋的使用量。一位市民告诉记者,有时候忘带环保袋,就会买一个,不过两三角钱,回去后还能装垃圾。
同时,记者在市内几家大型连锁超市看到,水果、蔬菜、熟食等货架前都摆放了免费的连卷塑料手撕袋。一些市民装完食品后还会顺手再多扯几个。超市工作人员表示,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也没办法进行劝阻。
针对滥用手撕袋的问题,有环保人士建议,不要把手撕袋放在离秤太远的地方,如果有人看见,消费者就不好意思随便撕,并且在手撕袋附近打上一些环保提醒用语,对市民也是一个良心上的提醒。
■市民争议
塑料袋收益岂能商家独享
“限塑令”刚颁布时,“有偿使用”让公众认为塑料袋的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负担。在相应管理办法和通知发布以后,制定政策的部门对此做出解释为,塑料袋本身就不是免费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已隐性付费了,现在只是把以前隐性部分显性化,不如直接说成塑料袋显性收费。
记者调查发现,显性收费以后,商家塑料袋收费相比成本价仍有盈利,比如2角钱的小型塑料袋,一般批发价只有1角到1角5分。
对塑料袋销售收入纳入商家囊中,造成环境污染却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不少消费者认为不公平。有市民就建议,应该让这笔收入纳入到公益基金中,开展环保活动,以促进人们对白色污染的认知,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环保专家
关键在习惯的养成
据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显示,76.93%的消费者支持继续对塑料袋进行收费,反对的占15.84%,7.23%的消费者对收不收费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大部分人还是愿意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
环保专家认为,“限塑令”实施的关键是“禁”的同时进行疏导,引导公众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养成保护环境、正确使用环保袋的习惯。
一家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自己的“限塑令”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从消费者方面来看,61.5%的受访者表示在“忘了自带塑料袋或购物袋”时会购买塑料袋。可以说,人们购买塑料袋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不认同政策,而是“习惯”问题。如果商家会免费赠送塑料袋,仍然有62.13%的消费者表示会接受。
据悉,目前工商管理部门对超薄塑料袋的监管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在流通领域抓源头,对本省的塑料袋批发企业、物流企业进行监控。二是对商场、超市进行监管。通过与市场主办单位联合,统一制作合格的塑料袋或者替代品。三是对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其认识。四是对市场进行检查,对违规使用超薄塑料袋的经营者进行查处。“限塑令”即将进入实施的第二年,减少塑料袋“白色污染”的目标能否达成?对此,社会公众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