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探索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路径

2009-6-19 22:4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背景下,十堰市重新审视市情,科学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大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探索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选择和考量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十堰的重大举措。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产业辐射、市场流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功能,增强城市的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进而增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能通过城市极化效应的放大,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开放化程度,在更大空间更加有效地聚集和整合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通过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强力支撑的承接与传递作用。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顺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十堰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初步将十堰五县一市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张湾区、茅箭区划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显得现实又紧迫。顺应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十堰区位优势,打破交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把十堰建设成为华中、华北进入西南、西北的主要交通控制点,从而有效优化配置鄂豫陕渝省际地区市场、产业、资源等生产要素,使区域潜在的、分散的优势转化为显性的经济优势。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实现十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把十堰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利于十堰与河南、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旅游资源的有效对接,将西安、重庆、郑州、北京等大城市与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少林寺、秦始皇陵等著名景区相贯通,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多条对外辐射通道,有利于十堰更好地融入武汉城市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和思路
  力争到2020年,把十堰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制造中心、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打造国家级现代制造中心。依托东风公司的国际合作和战略重组,依托整车50万辆、零部件60万辆(套)、20万产业工人、1000亿元存量资产的汽车产业基础,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重型商用车、微型车、客车、特种专用车项目建设为重点,培植整车巨人企业集群;壮大零部件巨人企业集群,把十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营造生态文明。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整治重点污染区域和产业,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建设人文与生态一体,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争取打造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依托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提升中国(十堰)汽配城品牌效应,形成辐射全国的汽配集散中心,培育一批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形成联结城乡、辐射周边的市场体系。加快物流枢纽建设步伐。
  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坚持把强化枢纽地位放在优先位置,以建设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信息港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实现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十堰枢纽地位。争取郑渝铁路途经十堰、武汉至西安、重庆、成都专线客运列车建设,着力推进郧房、郧县至三门峡、十堰至巫溪等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十堰与周边三省毗邻城市高速公路网络互通,打造2小时交通区域经济圈。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路径和举措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设信息化城市、数字城市为目标,优先保障信息和通讯设施的用地和空间。一如既往地全力服务东风公司,全力支持东风公司整车扩能工程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继续实施双亿工程。继续抓好汉江堵河流域水能开发。坚持电源工程建设与电网建设两手抓,突出抓好汉江、堵河流域水电开发。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丹江口库区生态水体旅游规划和武当山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完善和论证工作,加快建立由市到县(市、区)重点景点景区的总规、控规、详规及项目设计的多层次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包装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就业、提高经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区域经济聚散能力。争取金融机构在十堰建设省际区域服务中心。加快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全面疏通间接融资渠道。巩固票据市场,创新金融工具,激活民间资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区域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以富民为目的,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着力做大做强茶叶、柑橘、蔬菜、魔芋、畜禽、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八大特色产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