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供应链论文

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十)

2009-6-25 2:2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
    供应链融资中的操作风险涵盖了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管理和操作等业务流程环节上由于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而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融资解决方案的一个核心部分,此环节涉及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的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重点。
    一、风险屏蔽技术导致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
除了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补偿、损失控制等手段以外,供应链金融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要创新即是 “风险屏蔽”。
    从银行的角度看,信用风险可以从客观存在和主观临受两个层面理解。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信用等级较低是客观事实,但是通过授信模式中物流、资金流控制等自偿性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低信用水平对授信安全性的作用机制被有效地隔离和阻断。
    在实施上述风险屏蔽技术的过程中,银行操作环节显著增加、操作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导致操作错误、操作制度的法律不确定性和漏洞出现的概率都增加。因此形成了较高的操作风险。
    如前文所指出的,信用风险屏蔽技术旨在构筑隔离主体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如果 “防火墙”漏洞百出,则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低信用水平对授信安全性仍然存在强关联。这样,信用风险因为风险屏蔽技术而向操作风险转移。举个例子:为了避免财产因意外导致的价值损失而购买了财产险,结果产生了新的风险:保险公司在意外发生后是否能够履约理赔。
    供应链融资的操作控制首先要确保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性和可实现性。
    银行首先应当确认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授信企业是否拥有资产的完整所有权。
    在出现信用风险时,确保银行对资产的所有权受到法律保护。
    银行应当确保授信支持资产对于授信信用支持的充分性,也就是资产的价值能充分补偿银行可能出现的最大授信损失。
    银行还应当确保授信支持性资产受到有效监控。这在国内目前供应链融资中,主要是依靠现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的相关技术手段。
    在物流和现金流转换过程中,比如货物在上游发货到买家的运输途中,银行有可能失去对物流和现金流的控制。对于这个过程的风险,银行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管理方法,将承运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或保险公司。
    现金流和物流的监控操作除了实现信用隔离外,同时可以起到授信资金使用方向控制的作用。此外,由于供应链内部关系的相对稳定,资金流和物流的起点和终点是明确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状态比较清晰,在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监控中,银行可以获得对授信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以便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流程
    第一,操作风险识别。
    在操作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导致操作风险的不同因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中,银行可以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操作风险分类框架,建立自己的切合供应链融资流程的操作风险目录,并不断总结自身和其他银行的失误,对操作风险目录进行更新,使得操作风险识别逐渐趋向全面。
    供应链融资的流程基本划分为以下一些环节:信用调查、产品设计、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管理、贷款回收等。在每个环节中,银行损失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造成银行资产损失,二是银行失去潜在投资机会,三是银行声誉受损。银行可以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和外部事件等几个方面分析每个环节否是有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在授信调查阶段,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是主要的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以企业的交易信息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利用交易中的物流和现金流作为风险控制的中介目标。因此,在授信调查方面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主体信用调查差异较大,专业化要求较高,这很可能导致客户经理的疏漏和误判。
    在操作模式的设计阶段,流程设计完善性的风险是最主要的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需要对授信支持资产进行控制。要实现控制目的,在授信合同、协议以及操作流程设计上,必须在保证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杜绝明显漏洞,否则就会给欺诈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融资审批阶段的操作风险涉及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人员风险有内部欺诈、越权等主观行为造成的风险,也有人员业务能力不匹配、关键岗位人员流失造成的客观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则包括银行授信审批流程不合理、授权不恰当造成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问题,也包括文件信息传递不及时等业务流程上的问题。系统风险则主要是指用于后台风险管理支持的系统或模型未能有效识别风险导致的决策失误。
    出账和授信后管理是供应链融资中实行资金流和物流控制的核心,尤其对于预付和存货业务而言,操作频密,是操作风险集中的环节。四类操作风险在这个环节都存在,比如仓储监管人员欺诈或失职造成的人员风险、对于货物市场价格监控系统未能预警导致未能采取必要措施形成的系统风险等。
    第二,操作风险评估。
    操作风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难以定量衡量的,因此在操作风险管理中,一般采用风险目录和操作指引的方式进行定性管理。在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后,操作风险模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到目前,操作风险精确度量实际上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评估的主要意义,在于将操作风险度量与操作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因此,现阶段,建立操作风险数据采集系统是操作风险评估的首要工作。银行应当收集和分析供应链融资的不同环节中各类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评估供应链各项业务中操作风险的损失率。然后根据操作风险的损失率,结合银行的战略目标,评估供应链融资各项业务的操作风险是否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供决策参考。
    第三,操作风险控制。
    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目前处于初步阶段,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也于探索阶段,但一些操作风险控制的原则已经在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首先,在选择操作风险控制方法时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匹配。其次,有关操作风险的每个环节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使损失可以追究到人。这是完善内控体系的关键。
    控制操作风险的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内控体系,二是提高人员素质,三是降低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四是采用激励措施。其他的风险分散方法还包括建立培训方案、引入保险和外包。下面我们结合供应链融资的一些特点,介绍供应链融资中一些常用的操作风险控制方法:
    完善内控体系。供应链融资主要特点表现在授信支持资产的审核与管理上。一般审贷分离不能完全保证这个环节的人员风险,因此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可以设立独立的授信支持资产管理部门,通过业务线的客户经理和授信支持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的双重核查,来降低人员操作风险。一些循环贷款产品,如存货和应收账款融资产品,还应建立定期的审核制度,定期检查存货与应收账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规定的要求。
    提高人员素质。在供应链融资中,除了培养员工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外,对于员工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信用评审中,应重点培训授信评审人员对企业间交易的真实性、正常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授信支持资产的真实性、有效性评价的能力以及对操作模式可行性评价的能力。设立授信支持资产的管理部门,也可以有效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防范存货监控、票据辨别等的环节的操作风险。
    降低对操作人员个体能力的依赖。供应链融资贷前需要调查的信息比一般企业授信要更复杂,银行可以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版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按照模版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可以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专业能力的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供应链融资的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银行应建立细致的操作指引,明确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针对不同类别产品,应制定标准的合同和协议文本,并对填写的规范作出详细说明。
    不断完善各类产品的业务流程。供应链融资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发展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相关的监管制度或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合理引用操作风险转移技术。操作风险的转移手段包括两类:一是风险保险,二是操作环节外包。在国外,许多操作风险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进行转移,但国内尚不具备广泛推广的类似条件。不过,在供应链融资的物流管理环节,有些保险产品可以为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提供转移渠道。比如一些保险公司就曾经探讨过监守自盗的相关险种。另外,在国内供应链融资实践中,很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的战略合作,将物流监管的操作风险转移到物流或仓储公司,有效降低了操作风险的管理成本。 (未完待续)
    本连载内容摘自 《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