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引发的嬗变
2009-6-6 2:4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德清与杭州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两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企业横向经济联合为标志的初创阶段,九十年代末期以引进杭资企业为标志的自觉阶段,到2001年杭州市郊的萧山和余杭撤市设区,德清与杭州在地域上真正成为零距离,德清的融杭步伐有了更大的跨越。
2002年德清县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德清县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工作进展快速,初步取得规划共绘、产业共兴、交通共联、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等效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德清与杭州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德清的发展也更多地得益于杭州中心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接受杭州强大的经济信息物流等辐射。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德清县将进入以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为主要标志的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阶段,并全力打造成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以及创业新城。
四百杭企来落户
临杭产业带已崛起
“华美电器”曾是杭州市民口口相传的品牌。问起它如今的厂址,德清人肯定比杭州人更清楚,因为它落户德清雷甸镇已经四五年,现在已经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公司负责人笑着介绍,交通的便捷,在雷甸投资和在杭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公司班车接送员工,大家感觉比在杭州市区挤公交上下班还方便。
随着杭宁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的贯通,工作在德清,生活在杭州,已成为在德清投资的杭州老板的共识,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杭资企业的进入。而华美电器仅仅是杭资落户德清众多企业中的一个缩影。
产业共融,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各成员最重视的合作之一。在杭州主城区加快实施“退二进三”举措之际,周边县市纷纷显示神通,摩拳擦掌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而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德清,成了领跑者。
与杭州余杭仅仅隔着一条运河的雷甸镇,是德清融入杭州的最早“桥头堡”。从2001年第一家杭资企业“同能铸造”落户到今天,全镇已经吸引杭资企业110余家,投资上亿的杭资企业超过10家,拉动效应由此可见。
如果说雷甸是德清大力发展临杭产业的桥头堡和样板区。那么,这些年则有更多的“雷甸”悄悄崛起。在德清,临杭产业已从点带向面,遍地开花。该县以德清经济开发区、德清工业园和雷甸、乾元、钟管、新安、禹越、洛舍等重点工业集中区整合形成的“一核心四区块”的临杭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如今临杭工业区管委会也已经挂牌运作。
随着德清至杭州城市公交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杭州企业看中了德清的优越环境。初步统计,在德清临近杭州的7个乡镇约100多平方公里的地带上,已经落户400多家杭资企业,杭州客商每年在这条产业带上播下的杭资达20多亿元,占到德清引进内资的80%,570家规模以上企业,371家来自杭资企业,其中56家亿千企业中,杭资企业达到22家,德清规模工业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杭资企业。杭资企业不仅壮大了德清的经济规模,对德清的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层次提高更是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月光经济”人气闹
物流基地成气候
日前,又一家杭派服饰专卖店在武康余英坊开张。这个沉寂很久的余英坊,如今在县政府和杭州开元旅业联手打造下,已是德清县城商贸业热闹中心,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人流熙攘,灯红酒绿。目前已吸引了50多家品牌入驻营业,迪欧咖啡、佳优子足浴以及一批杭派服饰、餐饮等,给德清街头带来更多的“小资”气息。
一些原来将杭州作为休闲消费主战场的德清人,也慢慢地回到德清。这个被称之为“杭州后街”的商贸业高地提出了打造“月光经济”的理念,在一期招商初获成功的基础上,“杭州后街”二期也开始运作,酒吧、KTV等一批休闲业态正在进入。不久,德清人不出城也能过“夜生活”。
杭资企业中球冠集团从2007年进入德清雷甸临杭物流园,利用德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目前销售额超过3.8亿元。
随着杭州运河主推休闲观光,沿运河的物流企业不断外迁,大运河穿县而过的德清成了承接这些物流企业的最佳地段,德清服务业主动出击,积极为杭州发展做好配套。依托了运河、申嘉湖杭、杭州二绕(规划中)等交通优势,杭州都市经济圈德清物流基地将在5年内建成。基地近期目标是为杭州做好物流服务,远期目标则是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物流节点。
从“杭嘉湖家居大市场”到眼前的“杭州后街”,德清正抓住杭州品牌向外扩张以及杭州人口消费外溢的机遇,三产服务业正展翅起飞。
时鲜荤蔬好丰沛“后果园”、“后菜园”名声起
陶小红是武康上柏长春的茭白种植大户,每年茭白上市,杭州客户就会到他的近百亩茭白田里,收购鲜嫩的茭白。上柏是德清的茭白基地,面积在万亩左右,这些茭白除了供应本地外,大部分是被杭州市民消化的。
自从2006年,禹越镇镇政府顺利与杭州农都水产批发市场签订了年销售量3000吨水产的订单后,销售势头一直不减。每天夜里10时以后,德清县的黑鱼就从杭州农都水产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杭州目前的黑鱼消费量每天在三万至五万斤左右,其中,禹越镇运往杭州的黑鱼占到至少40%的市场份额。
坐落在新安镇的景北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3万头生猪,它原来就是杭州菜篮子工程重点场的景北养殖场。迁到德清后,迅速发展壮大,年出栏的生猪基本供给了杭州市场,成为杭州市民的篮中菜、盘中餐。据统计,德清众多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是80万头左右,输送给杭州的生猪至少有50万头左右。
德清运往杭州的“小菜”不仅仅只是上述“几碟”。枇杷之乡雷甸杨墩等地的枇杷、三合等地年产值超亿元的青虾、江南最大冬枣基地的新安冬枣、武康十万亩早园笋等等,一起汇成一股洪流,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涌入杭城,满足了杭州百姓,也为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
融入杭州,给德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据初步统计,目前德清70%以上的生猪等规模畜禽与40%的蔬菜销往杭州;每年80%的青虾、黑鱼、龟鳖、白鱼特种水产被杭州市场消化;通过杭州这个大市场,德清副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掘到了金。如今,德清正成为杭州的“后果园”和“后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