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钢铁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2009-7-12 3:5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王萍 特约记者郎小山
2009年6月16日,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已经成立二周年了。记者值此之际,特别采访了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黎明,请他就协会这两年的工作进行了一番介绍。
叶黎明说,2009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经历了年初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年,协会认真研究钢铁服务业发展形势,与会员企业共同谋求行业发展,同舟共济、努力开拓;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强化和优化协会服务功能;继续推动钢铁服务企业不断发展,尝试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接着叶秘书长就协会的一些功能及职能做了详尽的介绍。
为反映企业诉求,促进企业发展环境营造,协会进行了行业调研。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钢铁产业或钢铁服务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列居首位。
协会深入钢铁服务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情况,汇总企业诉求,力求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行业信息和数据参考,并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钢铁服务企业在面临不利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发展状况,努力为企业谋求有利生存环境。
协会积极探索建立行业统计调研工作机制。2008年6月,协会在宝山区统计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宝山统计中心,开始探索行业统计工作。专门派送两名协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统计工作的培训和学习,尝试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业统计,收集整理各类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积极进行行业调研,集中反映企业诉求,并形成调研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维护钢铁服务业整体利益做出积极尝试。
同时协会努力搭建政企沟通渠道。通过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力求营造对企业发展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在金融风暴侵袭并影响到钢铁服务企业发展之际,协会通过走访、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生存和发展状况,并积极向上海市经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沟通,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发展情况的了解。还与宝山区发改委联合,举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专题座谈会,听取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协会通过组织和开展各项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扩大商机。
协会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协办各种会议活动等方式,积极联合宝山区等政府相关部门和会员企业,举办了“宝山钢铁服务全国行”、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型钢厂商合作洽谈会、上海钢铁贸易博览会和 “钢铁走势与应对策略”专题讲座等活动,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和扩大商机。
叶秘书长说, “宝山钢铁服务全国行”由协会联合钢领 (上海国际钢铁服务业中心)主办,我的钢铁网站承办,并得到了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宝山区政府大力支持,由武汉首发,包括广州、天津、宁波、南京等10多个站点活动,在钢市信息、融资担保、电子交易、物流分拨、会展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当地企业进行了沟通交流,积极探索为全国钢铁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服务。
与 “我的钢铁”网合办的2008秋季型钢厂商合作洽谈会,以 “型钢厂商如何共度难关”为主题,对型钢市场进行探讨与研究;由 “欧浦钢网”主办、协会参与支持的 “2009宏观经济形式下的钢铁走势与应对策略”,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主讲,为经济危机下的钢铁服务企业解题支招。由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主办、协会支持协办的 “第三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帮助会员企业发现和扩大商机。
协会搭建业界交流渠道,促进国内外行业和企业间交流合作。
为加强上海钢铁服务业和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协会积极建立与国内外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加强联动、共享资源,已初步形成与业界交流的渠道和网络,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
目前,协会与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工商联金属材料商会、南京钢贸商会、广州物流协会和珠海格力集团等国内有关政府、商协会和企业等逐步建立联络,通过互访、座谈会、参观会员企业等形式加强交流、深入沟通。例如,去年12月陪同河北省工商联金属材料商会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钢领、第一钢市、斯迪尔、大宗、东方钢铁在线等会员企业,还邀请宝山区相关领导一起举行座谈,探讨合作模式并扩大行业影响。与南京钢贸商会、广州物流协会等分别就上海、南京两地钢铁服务业如何加强联动、搭建钢铁生产企业与中下游企业间的现代物流供应链进行有益探讨。
协会还积极建立与国外行业间的交流。去年,协会组织会员企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钢铁行业的生产加工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与大阪钢铁流通协会、大阪钢铁剪切业协会、新日铁钢铁公司等进行友好交流,为国际间行业合作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业 “外交活动”的开展,延伸协会的服务内容,积极促进国内国际的行业交流和沟通。
叶秘书长表示,今年协会还准备组织考察团赴台湾考察。
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协会强化法务服务。
由于行业内依然存在的一些无序甚至恶意竞争,以及屡屡发生的合同纠纷等,不仅给关联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上的损害,而且影响和制约了钢铁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协会联合律师事务所等会员企业,为其他会员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成立 “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钢铁服务业仲裁中心”,推出合同示范文本,强化为会员企业的法务服务,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有序竞争环境,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协会联合律师团队 “上海共识久久律师事务所”、 “上海沪栋律师事务所”, 为企业提供常年法律咨询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包括:坐堂式咨询与服务;上门咨询与服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对外经营;出具部分律师函;参与商业谈判、起草、订立各类规章制度、经营合同、劳动合同和其他法律文书;代理各类诉讼、仲裁案件;进行基本法律知识方面上课、培训等。目前法律咨询服务已经使多家企业受惠,并受到好评。
在上海仲裁委员会的领导下,协会于去年7月设立了钢铁服务业仲裁中心,根据仲裁规则,聘请了一批知名的钢铁行业专家和法律专家担任仲裁员,引进行业仲裁机制,推出合同示范文本,为广大钢铁服务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以快捷灵活的处理程序,为当事人双方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为了方便仲裁中心的仲裁员相互沟通、及时了解仲裁中心的工作情况,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今年3月,协会成立了 “仲裁之家”。目前,仲裁中心已受理了多起行业纠纷案件,包括购销合同逾期支付货款纠纷、家庭装潢施工合同纠纷、购销合同纠纷等,总争议金额超过400万元。
协会全力抓好教育培训相关服务,为钢铁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钢铁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但和国际先进的业态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为了给钢铁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协会联合各方优势力量,组建培训中心、人事服务中心等,开展各项针对性教育和业务培训,抓好教育培训和人事服务,帮助企业加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和人力资源建设上的力度和后援支持。
协会联合上海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等,不定期开展政策业务培训,举办法律法规、税务知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方面系列讲座。协会自成立以来,已举办 “税务咨询”、 “劳动合同法”等政策性业务培训,邀请资深专家讲课,帮助企业更全面和深入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协会还联合期货公司成立钢材期货培训中心,联合上海经营者进修学院成立钢铁服务业分院,为会员企业提供不定期的钢材期货、市场营销等课程培训服务。
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解决企业对口人才招聘难的问题,同时又帮助从业人员子女充分就业,协会联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经营者进修学院,共同举办的 “定向培养班”正在积极筹办中。
从今年5月份开始,协会联合上海经营者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筹建人事服务中心,为会员企业提供创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提升服务,包括人事档案委托管理、代办劳动用工手续、代缴各类社会保险金、集体户口挂靠、员工综合福利保障计划设计及实施以及委托招聘等人事代理服务,人才派遣服务、代理职称申报评审、代办外省市人才引进、境内外来沪人员工作居住证或工作许可证,以及其他与人事管理有关的政策咨询与服务。
协会大力提升信息服务工作水平,增强协会信息服务功能。
以会刊和网站为信息载体,协会积极搭建钢铁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发布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形成共享的行业信息服务及工作网络,来服务钢铁服务企业,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使更多的企业能从中受益,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协会通讯》于2007年10月开始出版,通过协会动态、电子商务、期货频道、市场动态等栏目的信息集成和汇编,每月定期向政府相关部门、兄弟商协会和会员单位寄送。另外,通过协会的网站建设,以及和国内知名行业媒体《现代物流报》合作的专版,起到展示形象、发布信息、加强沟通、方便联络的渠道作用,使行业内外及时了解协会最新动态和会员企业有关情况,促进行业内外信息交流。
虽然协会在成立两年中成绩很多,但叶秘书长表示,协会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
宏观方面,主要是协会的发展还停留在以会费养会的模式。收取会费在增加会员企业负担的同时,造成协会经费成为“无源之水”,从而制约了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借鉴国内外发展较好的行业组织,很多已经在开始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协会的市场化运作手段来养活协会,使协会的经费成为“有源之水”,能够不断得到补充。市场化运作得好,不仅有利于协会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且可以适当降低会费收缴标准,减轻会员企业负担,从而使企业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微观方面,一是协会工作人员缺乏深厚的钢铁行业工作背景和行业统计调研工作经验,所以到目前,尽管工作人员在不断努力学习,但行业统计和调研工作覆盖的面依然比较局限,同时也缺乏专业系统性。
二是协会组织的活动还不够专业和系统,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挖掘商机方面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行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把握,企业需求的变化如何掌握,需要协会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入走访调研。
三是与业界交流的渠道还不够广,不够深入。虽然这两年来,协会组织了一系列的业界交流活动,但交流活动计划性还不够强,面也不够广。
四是目前推出的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由于协会比较年轻,办会经验也不丰富,可能有些服务并没有达到最初设想的预期效果。同时,从协会的成长来看,目前协会更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会员企业提供具体的服务上,即在“服务企业”上,而在“规范行业、发展产业”上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五是协会本身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协会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宣传推广上没有跟上,包括协会的网站、刊物等。这导致还有不少企业对协会了解不多,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协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