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造船在这里崛起
2009-7-14 13:1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编者按 船舶业是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集中了航天航空、自动化、卫星导航等诸多高新技术门类,涉及水声、光学等300多个专业学科。而正因如此,一个地区船舶工业配套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产业水平的高低。海西湾船舶产业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形成造船、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造修船、港口及船用机械、船用锅炉、海洋工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高层次产业链条,使我市船舶业短期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船舶产业的新一轮转移升级中占据了制高点。如何使重点项目真正发挥风从影随的产业带动作用,围绕核心产业链进行高层次延伸,跃升到价值链的高端?对于这一问题,海西湾船舶产业的发展历程,无疑会为我们提供镜鉴,拓展思路。
历史如镜,让我们直面变迁。
每当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来临,人们总是怀想起1405年的这一天,郑和率领庞大船队浩荡启航的壮丽图景——最大的一艘船长44丈、排水量近万吨,极其剽悍地宣示着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造船技术;500年后,一座坞容量达16000吨、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钢质船坞,在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交付使用,使青岛这座刚刚开埠的城市在船舶史上留下强烈印记。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1905年我市那个亚洲第一的钢质船坞为德国人所建。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青岛船舶业发展缓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只有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等几家企业,仅能建造1万吨级以下船舶,修造船能力处于低端水平。
而现在,青岛却已成为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能够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内第三个能够建造10万吨级FPSO、第二个能够制造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和目前建造海上采油平台上部模块最大单件的城市。
不到十年时间,青岛船舶业从地位轻忽变为举足轻重,原因何在?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西湾,围绕那里锻造船舶产业链的进程进行仔细探究时,会渐渐寻获答案:我市和开发区在承接世界船舶产业转移时,经过高屋建瓴的运筹,坚定不移的努力,促使海西湾的造船与配套产业真正实现了曲高和“众”,形成了由造修船、曲轴、柴油机、船舶电力推进、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关键产业组成,其他配套产业及时跟进的格局,一个占据产业高端的完善的船舶产业链已然形成,青岛由此站在了世界船舶业的前沿。
集群化发展曲高和“众”
青岛船舶业的勃兴,以北海船厂搬迁为重要起点,以海西湾为核心地标。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及时抓住世界船舶工业转移的机遇,将北海船厂搬迁作为振兴青岛船舶业的突破口,作出了引入国内外大型造船及配套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过市政府多次努力,最终在2004年促成了国内最大的造修船企业之一中船重工集团与我市合作,北海船厂由此变身为中船重工下属的青岛北船重工公司,在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全力打造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
视野决定高度。当我们回溯历史时会发现,开发区作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的所在地,从2002年开始,就在我市乃至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创新招商模式,实施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化发展,在项目招商过程中,突出抓好“大、高、强”项目的引进,然后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
在这一全新战略思维的引导下,海西湾的船舶产业链迅速延伸,不断完善,一个以船舶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廓然成形。
北船重工200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2009年前陆续建成15万吨、30万吨修船坞和30万吨、50万吨造船坞各一座,近期形成年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建造能力4座,在国内船舶领域占有了重要地位。依靠这一前程远大的造船项目,我市谋求与中船重工的深度合作,最终促使后者将旗下的武船重工、海西重工、青岛港机等重要配套企业,以及有关研发机构新增的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用配套总装能力,逐步转移到青岛海西湾发展。在此过程中,中海油海工基地项目、中石油海洋工程项目、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项目等高端项目,也看中了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巨大潜能,快速向这里聚集。
据市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自2004年至今,我市先后引进了中船重工及“四厂三所”、中海油、中石油等国内外造船和研发、配套企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达到12个,总投资198亿元。这些引进项目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在市政府的超前规划和后期持续努力之下,海西湾船舶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真正做到了曲高和“众”,核心和配套产业均实现了高层次聚集和延伸。
游走于价值链高端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任何一种竞争都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在业内,船用柴油机被称为船舶的“心脏”,一台船用柴油机的价值,约占船舶总价值的8%-10%,我国造船企业对船用柴油机长期依靠进口,然而,我市却在这一船舶关键零部件上取得重要突破。今年4月,由中船重工集团、芬兰瓦锡兰集团和日本三菱重工合资组建的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QQD)建成投产,填补了山东省的产业空白。QQD公司首席财务官林建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是世界上最高效的低速船用柴油机生产工厂之一,能够同时进行两台大型柴油机的全负荷平行试车,一期工程年产量100万马力、总投资12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
假如说船用柴油机是船舶的“心脏”,那么,曲轴则是使这个心脏能够跳动的核心部件——柴油机发出的强大动力,就是通过曲轴传递出去,再驱动螺旋桨来推动轮船前进。青岛海西重工公司副总经理刘晓军告诉记者,重量一般为40吨-300吨的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对于精度的要求很高,在旋转时的振幅不能小于人头发丝的四分之一。世界上,一直由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高度垄断着大型船用曲轴市场。长期以来,我国每年进口曲轴的费用超过4000万美元,有些船厂甚至出高价也买不到曲轴。而在2007年5月,从炼钢、锻造到热处理、机加工等工序均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用曲轴,在青岛海西重工公司成功下线,一举打破国内船舶工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这种关键零部件的国家之一。
同样代表船舶业核心技术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去年7月也成功落户海西湾。开发区有关人士介绍,由中船重工712研究所投资兴办、总投资25亿元的这一项目,主要研发生产船舶、水电等行业用发电机,以及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试验设施等配套设施,将填补我国在55W以上船用发电机、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青岛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总承包基地。
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是,中国目前已成为造船大国,但还没有成为造船强国,与日、韩这样的造船强国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如今人们看到,在青岛开发区的不懈努力下,海西湾与世界造船强国的差距正迅速缩小。
从这些年来开发区出台的政策措施,可以探寻到海西湾大造船核心产业链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开发区专门出台相关办法,强化对大造船高端项目的引进,特别以丰满大造船产业链为目标,按照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突出大项目带动等方式,吸引了国内一大批大造船配套企业,并积极储备大造船方面的科技管理人才,推动了大造船产业链的迅速形成。
目前,海西湾已经形成高附加值高新技术船舶、船用发动机、船用曲轴、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海洋工程装备等日臻完善的核心产业链。而这一核心产业链的形成,使我市船舶业昂然游走在价值链的高端,具备了未可限量的市场竞争力。
大危机蕴藏大机遇
原先空旷荒芜的海西湾,如今已是一个繁忙沸腾的国家级船舶重镇。
青岛开发区国内投资促进局项目主管许庆国向记者介绍,海西湾仅船舶及海洋工程大型企业,目前就已有近10家投入生产,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充分体现了船舶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特点。
记者从市经贸委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总结开发区发展船舶业的成功经验,又相继规划了即墨、胶南两大船舶基地,由此,我市将形成三大重要船舶基地同步发展的局面。从力戒布局散乱、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出发,我市规划的三大基地追求错位发展,其中海西湾为大型船舶、大型海洋平台、曲轴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即墨主要生产10万吨油轮和特种船、工程船等;胶南主要建造10万吨级以下船舶。
就在我市船舶业强势崛起之时,国家也将青岛纳入中国船舶业逐鹿世界的强大编队。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6月公布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前,中国船舶工业将重点发展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基地,而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在环渤海湾造船基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正当我国船舶业蓬勃发展之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大肆蔓延,船舶业受到极大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下降96%,船舶业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历次危机来临之时,往往都是产业大调整和大转移的关键时刻。市经贸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国内造船产能近年来早已出现严重过剩,即使金融危机没有袭来,国内船舶业的调整升级也已箭在弦上。
大危机,从来都蕴藏着大机遇。记者从市政府有关会议上了解到,我市将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加快船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船舶产业链,从而在世界船舶业新一轮增长周期来临时厚积薄发,在新的船舶业格局中牢固确立自己的位置。
而来自开发区的信息是,海西湾目前已再度先行一步,着眼对船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和升级。这一次,海西湾将重点放在船舶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放眼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打造高层次的船舶人才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