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机场资讯

漠河机场:突破高寒禁区的飞翔

2009-7-16 12: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每天上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厅里就会响起“飞往漠河的航班就要起飞了……”这个令黑龙江人无限自豪的声音,把边陲小县漠河与北京与世界所有大都市并列在一起。 
  当我们享受这份自豪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是漠河机场建设者们,在条件最艰苦、施工难度最大、有效施工期最短的中国最北方,创造了在寒地连续冻土带建设机场的奇迹。
  当我们谈论这个奇迹的时候,更不应该忘记:45年前,英雄的开发建设者们,在高寒奇冷、人迹罕至的莽莽林海中,铸就的“突破高寒禁区”大兴安岭精神。漠河机场的建设,正是这一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面对1%的希望做200%的努力
  现任漠河机场运输部经理的何金英,回忆起机场建设的岁月,就充满了激动,他指着头发说:“这是染的,白的快一半了。9年前我和黄安柱副县长开始跑机场项目的时候,才35岁,一根白发也没有。”
  从2001年着手筹建机场项目开始,他们跑过多少部门,没有人记得清楚,有记录可查的是一共取得批复文件98份。这些文件既是机场建设的记录,也是他们坚持、坚守、开拓进取的证明。
  因为经费紧张,他们住不起大宾馆,连驻京办招待所,他们也不敢住,他们只能住在国家林业局招待所对面的地下室里,最长的一次连续住了83天。那时候,何金英总是带着一个大皮箱,里面装有各种文件、资料和公章,在北京办事时,相关部门要什么,他就回到所住的地下室去查找。
  因为人生地疏,每跑一个部门,都要在人家还没上班的时候,早早去等在门口。何金英给我们讲述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境。他们拿着介绍信,好说歹说算是进了大门,找到了相关的部门,敲门进去,点着头,陪着笑脸,由黄安柱报上名号:“我是黑龙江省漠河县……”话未说完,人家甚至连头都不抬一下,就说,你们到门外去等会儿。他们心里明白,这是在赶他们走。但是他们心里更清楚,他们不能就这么走。他们要完成这个使命,哪怕只剩下百分之一希望,也要去努力、去坚持。他们只能很听话地到门外的走廊里等着,一会又有人过来告诉他们:不能在走廊里站着!心中的那份难过,那份委屈,甚至是屈辱。但是辛酸的眼泪不能流出来呀,好不容易进来的呀,不能这么就走了呀。他们只能从走廊,退到楼梯上,半个小时去看一次,有时候从早上等到晚上下班……
  在高寒冻土带上建设机场谈何容易?机遇稍纵即逝,再难也要争取!地区决策层深知失去机遇意味着什么。上至地区领导,下到各个部门以及机场建设公司的全体人员,凭着永不放弃的信念,一次次陈述,一次次努力,历经无数的周折、付出,终于在2004年12月24日,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同意新建黑龙江漠河民用机场。机场性质为国内支线机场,场址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古莲。”
  2005年初,这个团队由2人扩展到16个人,开始了新的征程。至今,公司的员工还记得,4年里,所有工作人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经常是在外地一呆就是几十天,每天都要工作到午夜以后。
  2005年6月24日,他们终于迎来了大考的日子,来自全国的15位专家集聚一堂,对中国第一个高寒冻土永久冻土层上建设第一个机场,进行论证。他们期待着、盼望着,然而结果却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永久冻土,地质复杂,国内没有先例,没有经验——论证没有通过。当天夜里,告急的电话打到大兴安岭地质勘探队,第二天,地质勘探队就来到现场,重新勘探,重新收集资料,重新设计,一切从头再来……
  为了调整因冻土增加的概算,第二任总经理王树兴一次出差就长达43天。在有关部门主管概算人员去上海、云南公出时,他就一路跟随,拎包服务。主管概算的同志被感动了,不到三天就赶回了北京,帮助组织调整概算的评审论证工作。
  为了跑下机场项目,发生了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没有人能说得清。有位同志说:“为了家里的事,我没求过人,可为了机场的事,我经常是求爷爷告奶奶。”这许许多多委屈的背后,正是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和坚持,是大兴安岭人实现发展的梦想与渴望。
  拼搏面对无数“不可能”创下大兴安岭速度
  2006年6月21日,漠河机场建设正式破土动工。2008年5月26日,空客A320一次试飞成功,6月18日正式通航。仅用两年的时间,一个奇迹就诞生了。
  人总有斗不过天的时候,开工之日,竟是停工之时。由于连续的阴雨,施工现场的粉质黏土,把人穿的靴子粘在地上动弹不得,所有的大型机械都无法正常运转。就这样,一直拖到9月份。为了夺回耽误的工期,近700名建设者人停机不停,加班加点地苦干50多个昼夜。工期抢回来了,时节也进入了严冬。可是一个更大难题意外袭来,在开挖道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岩石,推不动也挖不开,只有实行爆破。在这冰天雪地的季节,他们硬是赶在年底之前,完成了近20余万方的岩石爆破任务,为2007年的道面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10月机场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民航东北管理局车进军副局长来漠河检查工作,当他听到要在2008年6月份通航的计划时,明确表示:“开航手续繁杂,按照民航程序,就是我来当指挥长6月份也通不了航,漠河机场最快也要在2008年10月份通航。”
  6月到10月,虽然仅仅相差四个月,可却错过大兴安岭一年的黄金期。地委书记宋希斌在一次务虚工作会上,要求主管机场项目的李英瑞副局长和机场公司班子立下军令状:“漠河机场必须在2008年夏至节前通航,否则请李英瑞副局长向全区人民写检查,机场公司班子集体辞职。”与此同时,宋希斌也下放了自己的“使用权”:“你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我出面,我可以亲自出面。但是,必须确保机场能够准时通航。”
  这种特殊的压力,也给这个特殊的团队带来了特殊的活力,推动着机场各项工作的超高速运行。第三任总经理姜蒙红当即带领两名同志跑省进京去取得设备开放、机场通航的批复。通常情况下,完成通航前的各种准备并获得批准需要180个工作日,可他们仅仅用了90天,还不到70个工作日。得到批准的这一天已是2008年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九。
  批件拿到手后,落实航空公司又迫在眉睫。由于航空市场是卖方市场,一般的航空公司都不愿意飞这么一条偏僻的支线。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为了打破困难局面,地委的领导纷纷出面进行协调,最终,南方航空公司同意使用民航主力机型空客320飞机,开辟直达北京的航线。东北第一个由县级机场直达北京的航线终于敲定了。
  然而,设备开放的申请上报后,国家民航总局却不同意。原因是在建设初期,为了机场能够起降大型客机,行署自筹资金把跑道延长100米。按民航的规定,飞行资料每月初公布一次,28天后生效,如果5月8日前不能获得批准,2008年的夏至节前根本不可能通航。而这时距5月8日只有7个有效工作日。地委的有关领导和机场公司的同志紧急出动,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几个城市之间往返奔波,逐级向各航空管理部门反映情况,请求支持。总经理姜蒙红32小时就从加格达奇到沈阳往返一个来回,期间还在沈阳和哈尔滨各协调了半天的工作。正是凭这种高效务实的工作,航管部门的领导被感动了,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设备开放的手续批了下来。拿到全部手续的那一刻,总经理姜蒙红给他的“下属”们发了一条短信:“我们胜利了,这回我们不用辞职了。”同时也给他的“上司”李英瑞副局长发一条短信:“由于您工作很努力,我代表全区人民说,您也不用做检查了。”
  奉献面对多项选择这是他们的首选
  六月飞霜,九月飞雪。大兴安岭漫长的冬季,使最佳施工周期每年仅有5个月。对机场公司的三任总经理和干部职工来说,能够回家里看一看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似乎都是一种奢侈。
  加格达奇火车站,是45年前英雄的铁道兵向大兴安岭腹地进军的起点。机场建设期间,却在这里不断重复着几千年前“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机场公司有两位老总家住加格达奇,加格达奇到漠河刚好是火车一天的行程。他们从外地出差回来,总是直接坐火车直奔漠河。两位老总的爱人为了在火车上看到丈夫一眼,精心地在家里准备几样菜,带上几件换洗衣服,早早地等在火车站的站台上,待火车进站送上去,匆匆说上几句话,又伴随汽笛的长鸣,站在月台上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话别。
  闫英是一位母亲,也是机场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她在现场协调解决,她在工地上经常一守就到半夜。十二岁的女儿,早早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任,因为她能见到女儿,每天在女儿熟睡之后;但是女儿见不到她,因为在女儿醒来之前,她已经出发。一次闫英从机场施工现场回来,在居民小区里远远地看到母亲,她大声地喊着妈妈,但妈妈丝毫没有反应。待走到了眼皮底下,母亲才认出这个穿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头戴草帽的人,竟是自己的女儿。因为母亲也难得一见女儿。
  2006年9月末,正是抓抢工期的关键时刻。于勇毅的弟弟来电话急促的说父亲病危。是走,是留?走则有情无理,留则有理无情,作为儿子,他本应在父亲的病床前尽最后的孝道,作为工程部主任,施工现场需要他一个萝卜顶好几个坑。他只能把遗憾和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直到父亲临终前,他才抽出时间回去匆匆见上一面。到了春天,由于常年工作在施工现场,他又突发腿部脉管炎,手术后没等拆线就赶回了施工现场,后来导致腿部感染,但他仍然坚持在生产一线。
  进入12月份,地处高岗处的漠河机场气温达到零下40℃左右。不要说是施工作业,就是在外面呆上一袋烟的工夫,手脚就已经不听使唤了。面对需要爆破的大面积岩石,人工打眼十分艰难,手握钢钎一锤下去一个白点,工人们10分钟一换班。
  清理场地的艰难程度,不经历的人绝难想象。最深处达10余米,浅处也在3米以上。由于剥离后的粉质黏土,鸟落上飞不起来,庞大的”J-50“拖拉机陷进去,只能隐隐约约露出一个顶棚。在粉质黏土中行走,有时靴子陷进泥土中,拔出来的是两只空脚板。承担建设主体工程的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的700多名来自南方的员工,午餐,晚餐,都搬进了施工现场,24小时轮班作业。
  人们感慨地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机场建设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