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结构调整仍不能动摇
2009-7-21 2:1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赵承
事件: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第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速连续七个季度回落后的首次加速。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的明显加快,使得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速达到7.1%。工业生产及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9%,比1~2月份降幅缩小14.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评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止住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快速下滑的势头,成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大萧条局面,进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
企稳回升的局面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近一年来团结奋斗抗击金融海啸冲击的结果,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是正确的、有效的。
但是,在看到形势好转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巩固,格局不平衡,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不巩固,就是说经济回升刚刚出现,稍有放松或者受到外部较大的冲击,就可能出现反复。不平衡,就是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表现有好有坏,存在较大差距。不确定,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蔓延,外部环境何时能根本好转尚难预料。就业压力加大、出口严重萎缩、财政增收困难、企业利润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警示我们,困难时期并未过去,必须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经济企稳回升,就像驾驶汽车爬坡,不进则退,需要紧踩油门,脚底稍有松劲就会倒退。在这个关键时期,首要任务仍然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容有丝毫犹豫和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贷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近7.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50%,引发了一些人对通货膨胀的担心。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一直处在下降区间。而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夏粮丰收,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价格上涨,近期不大可能出现通胀问题。当前,一方面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以夯实回升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通胀的预期管理,根据形势变化对货币政策实行动态微调,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三农”、中西部地区和改善民生方面。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矛盾更加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不少行业就存在过剩问题。危机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一些企业盲目生产,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特别是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预计产能过剩达1.6亿吨。这一问题在不少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是惟一出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扩大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的方法,但政府投资要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须启动民间投资。
目前,一方面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过剩影响,对于竞争充分的行业,民间投资比较谨慎;另一方面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投资开放度低、门槛高,限制了民间投资的进入。下决心打破垄断以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让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充沛动力,已成为稳定回升基础的关键。
经济企稳回升,无疑将增强全国人民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信心。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提醒我们,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坚持调控方向,立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动摇,巩固企稳回升的基础,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更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