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快递“温和”扩张
2009-7-4 17:1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林振强
“我们不是过来分蛋糕的,而是大家要一起把蛋糕做大。”TNT大中华区天地华宇集团首席执行官徐水波说这句话时,脸上带着笑容。
6月中旬,由TNT投资兴建的武汉公路快运分拨中心正式建成启用,从而使其在华中地区的陆运线路得以优化。另据了解,未来5年,TNT还将在全国10个重点城市建立10个大型分拨中心,以强化其干线运输优势。
一系列动作让人清晰地感觉到TNT发展脚步的急促,但TNT似乎在避免留给大家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徐水波在回答如何评价竞争对手之一的中国邮政时,他温和依旧、笑容依然地说: “无论是邮政,还是EMS,都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
2009年曾被人预测为中国快递业大整合的一年,以TNT、FedEx为代表的国际快递巨头也一度被认为会成为围猎民营企业的 “猎手”。然而,半年时间过去,快递江湖上似乎并未掀起太大波澜,国际快递巨头们似乎也没有过多的动作。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经济形势不稳,各方大多比较谨慎;另一方面,也与国际快递故意隐其锋芒、采取温和扩张的方式有关。
并购篇
2009年上半年,快递市场 “波澜不惊”,整合并购高峰并未出现。在国际快递企业方面,几乎没有大动作。即使是率先出手并购了全一快递的DHL也十分低调。
年初,DHL在华合资企业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外运-敦豪”)有意收购全一快递的消息传出,引起业内一些小的讨论,但在当事双方刻意低调的处理下,讨论并没有维持太久,并购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在不经意间, “2009中国快递市场的外资并购第一单”就这样完成了。
发生在DHL身上的另一项并购计划也很平静。5月初,中国对外贸易运输 (集团)总公司 (以下简称 “中外运”)宣布,将旗下主要从事国内速递业务的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外运速递”)100%股权挂牌转让。然而,中外运的叫卖声也没有吸引太多看客,接盘者不言而喻是中外运与DHL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这一转让可谓 “微妙”。
接连的收购计划,显露出DHL对国内快递市场的 “不抛弃,不放弃”,但现在也有人质疑此时收购是否恰当,因为新出台的 《邮政法》有一项醒目的条款: “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
对于DHL及其他快递巨头来说,中国市场有多重要,不言自明,对这一条款,他们纷纷表示 “遗憾”。不过,也有人觉得新 《邮政法》虽在2009年才推出,实际其草案2008年底就已公布,而 “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也早已传开,DHL不会不考虑这一因素而盲目并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邮政法》实施细则尚未推出, “外商”是否包括在香港、澳门注册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还无法确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举并购固然冒进,一味观望也可能坐失良机, “温和并购”或许是一种较为稳妥的选择。
战略篇
虽然国内信件快递业务对外资进行了限制,但整个中国市场的大门依然敞开,各方对外资企业仍表示出一如既往的欢迎态度。近日,邮政主管部门已明确表态: “这一规定不会影响外商投资的快递企业依法继续在我国从事除私人信函以外的信件国际快递业务以及包裹等物品的国际国内快递业务。”这无疑坚定了国际快递企业在中国发展的信心。只是在目前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野蛮生长”式的扩张战略是不合时宜的,国际快递巨头们不会对此视而不见。虽然现在还无法确定,国际快递企业在发展方向和策略上会作出哪些调整,但我们也的确看到他们作出了不同选择。选择一:巩固优势,瞄准公路快运。
6月中旬,TNT在国内的第一个公路快运分拨中心在武汉启动。业内认为,武汉公路快运分拨中心,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公路快运服务,从而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也有更深的战略考虑——目前国家对中西部开发十分重视,产业转移正在进行,在武汉设立分拨中心不仅可以深化南北向运输,也可以促进东西向运输的拓展。
TNT在2005年通过收购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公路运输商华宇集团,让其一下子拥有全国性的公路运输网络。“对我们来讲,干线是天地华宇在中国市场上最强大的优势,我们这方面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TNT大中华区天地华宇集团首席执行官徐水波底气十足的说。其实,TNT以前一直是直邮、快运、供应链物流三大业务齐头并进,但现在他们开始作出调整, “做中欧之间国际快递的最大递送商”和 “拓展国内的公路运输市场”成为TNT目前选定的两个主攻方向。 “现在出口市场很弱,国际快递业务有所下滑,但我们开始做国内公路运输,就可以有个平衡。”TNT北亚董事总经理迈克·德瑞克表示。
当然,其他巨头并不想将国内公路运输拱手相让于TNT。6月30日,DHL宣布其新建的华东区国内运输分拨中心在上海启动。这也是DHL在北京、广州、天津和武汉之外,建立的第5个亚太区运输分拨中心。据DHL供应链大中华区总裁莫志明透露,年底前还将建立10个区域分拨中心,届时DHL在国内公路运输的业务能力将大幅增强。选择二:发掘机会,抢占细分市场。
DHL在专业细分领域也所有突破。5月,DHL在香港宣布,将全球货运物流的北亚太区办事处迁往葵涌九龙贸易中心,并开设时装货运管理中心,为客户开发度身设计的物流产品及解决方案,发展一站式时装专门物流业务。据了解,DHL计划总揽时装业物流价值链每个环节,包括原料采购、样板制作、生产质量控制,以至将货品直接送达国际时装公司的店铺。对此,DHL北亚太区行政总裁梁启元认为: “DHL已是时装专门货运的先行者,不担心与其他同业竞争。”
6月18日,DHL再度放出消息,其位于上海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为国内外医药公司、生化实验室以及制药厂商客户开发个性化的产品与一站式的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DHL全球货运物流中国区总经理黄国哲表示,一站式的物流涵盖了从原料进口物流、生产制造到分拨物流和包括临床试验、医院直送、销售物流等特殊服务在内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的整条供应链。
需要注意的是,抢占中国细分市场的并不是只有DHL。TNT早在2006年就在上海建成了其在中国的首个生命科学中央转运中心,而一些细分领域的领先者,如美国最大的大件货物物流公司伯灵顿 (BAX)、美国最大的卡车运输企业耶路运输公司 (YelowRoadway)等也都加快了布局步伐。业内人士由此预测,外资物流巨头在中国正在加速进入供应链行业细分阶段。选择三:蓄势待发,布局下一阶段。
UPS和FedEx这两家美国快递企业,身处金融风暴的中心,受冲击之大可想而知,在万般困顿之下,他们试图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寻找安慰。不过,如同大病之人不能施以猛药,必须慢慢调补一样,UPS和FedEx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太过激进,而是选择养精蓄锐为主。
2009年的FedEx平静了不少,他们放下了低价策略,并努力缩减成本、提升服务。但日前有消息说,广州亚太转运中心只能实现约20万吨的货邮量,不及当初预计的三分之一,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对这样的情形,FedEx方面似乎早有心理准备。6月26日,FedEx表示,亚太转运中心是为了满足今后30年亚洲市场发展的需求,短期内的结果不会影响其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同时,FedEx中国区总裁陈嘉良也透露,下一步将做大做强国内服务,二三线城市是重点开发对象。
UPS也在为自己的 “转运中心”忙碌着。2008年12月9日,UPS启用了其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国际转运中心。2009年UPS计划“继续在中国进行战略投资”,包括建设位于深圳的新转运中心,用以取代目前位于菲律宾的转运中心。预计2010年1月初正式运营深圳新转运中心,将成为UPS在亚洲最主要的转运中心。拥有了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深圳、上海,那时的UPS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又增加了强大动力。选择四:积极合作,寻找本土伙伴。
中国市场有着自己的特性,有些国际企业来到中国往往会 “水土不服”。快递市场也有所反映,国际快递巨头实力虽如变形金刚般强大,在中国市场也是风生水起,但他们也渐渐发现,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未必能照搬到中国市场。选择一个合适的伙伴进行合作,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在经济寒冬期,快递巨头纷纷选择本土企业进行 “抱团取暖”。
从6月起,DHL旗下的全球货运物流与招商局的合作正式开始。事实上,DHL与招商局全面合作备忘已于3月达成,双方的合作从深圳开始,合作范围将逐步扩展至内地其他城市。通过合作,DHL将借助招商局在内地的网络,大力拓展内地业务,进一步提升在内地的市场占有率。在4月1日,UPS与深航货运也有过密切接触。深航货运提出了希望能作为UPS亚太战略合作伙伴为UPS深圳转运中心提供深圳及各国内基地的国内航线网络支持、B737客机改货机网络支持等全方位的合作议题。深航具有发达的国内航线网络,而UPS具有广阔的国际航线网络,双方的合作将是 “双赢”。
服务篇
6月24日,湖北武汉在TNT之后,迎来了又一快递巨头——FedEx位于武汉的客户服务中心扩容升级后正式启用,将为其国际快递和国内限时服务客户提供支持。 “FedEx不断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通过对武汉客户服务中心实行扩容升级来提升客户体验。”陈嘉良表示。此外,他也承诺,在未来竞争中,FedEx绝不搞低价竞争,将随市场变化而调整。
抛弃 “低价牌”,转打 “服务牌”,是FedEx在2009年的一个智慧选择。其他几家巨头也在提升服务质量。2月16日,TNT推出国内首个全国公路定日快运服务 “定日达”。TNT北亚董事总经理迈克·德瑞克乐观地认为, “定日达”将吸引一部分对成本比较在意的航空货运客户,从而避免低端市场的价格战。4月和5月,DHL先后推出了 “超值重货”服务和 “集装箱拼箱货直航”服务。在“超值重货”服务中,如果快件重量达到45公斤,客户可享受至少15%的费用优惠,快件重量越大,折扣越高,这项服务对于那些想节省更多成本的中低端客户很有吸引力。而“集装箱拼箱货直航”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转运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今后整个大中华区及日本、韩国等国的出口商可以每周将货物从深圳港直接运往欧洲和北美,而不用途经香港。
以上几家在服务方面的重点,基本都是如何为处于寒冬期的客户 “节约粮食”,UPS做的则是“提供粮食”。近日,UPS发布了2009《亚洲商业监察》,结果显示现金流紧张仍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对于中小企业不是个好消息,却让UPS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因为2007年底UPS将海外流行的“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引入中国,主要做的就是为规模较小的企业提供融资及风险管理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国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表示出极大关注,这对UPS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UPS中国供应链业务运营副总裁黄毅民说。目前,无疑是UPS推进 “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一具有更高附加值服务的难得时机。
经济寒冬下,身为服务业的快递企业应该为客户分担更多压力,提升服务是赢得客户信赖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国际快递巨头们显然更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