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领域外资垄断 汽车零部件产业全线告危
2009-7-7 15: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大冲击直接导致了很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财务状况的恶化。根据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今年3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200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率将大幅下降,息税前利润率可能为零。
这一残酷现实加速了外资零部件商在中国的强势扩张,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GKN、博格华纳、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零部件公司都在中国新建了独资或合资工厂。
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总量指标不断提高,出口数量迅速增长,但内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有外资背景的企业,生产仅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赢利能力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
外企增资和独资的趋向也越发明显,仅博世一家就以完全独资或是控股的方式在中国投资了18家公司,形成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2007年新成立的19家外商投资的零部件企业中,选择独资的也占了74%。
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
尽管国家产业政策对外资品牌整车国产的国产化率设定了标准,但由于外资在国内的总成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等核心部件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外资在争取为国内主机厂配套方面也明显占了上风。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完全的中资企业很难进入合资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中,其中美系车型在中国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100%是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而德系车型、日系车型以及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的这一比例也分别为88.9%、89.5%和52.8%。
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是,之前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有可能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自2008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
“欲速则不达,这样的拿来主义看似是实现新能源车产业化的捷径,但本土零部件企业会因此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很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制约。”付于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