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进口铁矿石市场现状
2009-7-8 2:0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张琳
一、从进口矿现货价与长协价比较来看,7月1日进口矿的现货价与力拓长协价几乎持平,比淡水河谷长协价低23~25美元/湿吨。
2009年,力拓与新日铁达成协议:在2008年长协价的基础上,63.5%皮尔巴拉粉矿FOB价格下降32.95%。7月1日,西澳 (澳洲)-北仑/宝山 (中国)铁矿石海运费为18.436美元 (每吨,下同),考虑到海运、港杂等费用,最后测算出港口车板价为83美元/湿吨。
2009年,淡水河谷与欧洲钢厂达成协议:在2008年长协价的基础上,65%南部系统伊塔比拉粉矿FOB价格下降28.2%。7月1日,图巴朗 (巴西)-北仑/宝山 (中国)铁矿石海运费为46.063美元,考虑到海运、港杂等费用,最后测算出港口车板价为106美元/湿吨。
7月1日,天津港63.5%印度粉矿CIF参考价格为81~83美元。尽管2009年已谈成的长协机制中淡水河谷的FOB价格要比力拓的FOB价格低5.58美元,但海运费的飙升,却使力拓提供长协价与目前现货价几乎持平;淡水河谷提供长协价比目前现货价要高23~25美元/湿吨。
海运距离的差异,使巴西矿相对澳矿不占优势,继而增加我国钢铁的生产成本。尽管5月份我国钢铁全行业首现扭亏为盈,国内89家大中型钢厂实现盈利12.62亿元,但接受日本、韩国与矿山已达成的降幅,下半年我国钢铁业很可能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
另外,此轮海运价格的攀升,除了原油价格不断走高的刺激因素外,还有其他两个重要原因:一是 “中国需求”的放大,二是市场投机因素。一些投机性租家投入大量资金高价租船,甚至不惜利用将船舶闲置等方式来造成现货市场运力紧张的假象,由此达到推高现货指数的目的。
二、粉矿降价幅度相对块矿小,对中国较为不利。
中国钢铁企业传统上是以烧结矿作为高炉炼铁原料,因此全球粉矿消费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推动因素是中国粉矿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相比块矿和球团矿,中国粉矿进口量则更大。自2000年以来,中国粉矿进口量增长了404%,而同期块矿和球团矿进口量仅增长147%。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欧盟和日本主要进口块矿和球团矿。
2008年,进口粉矿占比76.02%,块矿只有19.35%;2009年1~4月份,粉矿进口占比进一步扩大至78.31%,块矿占比减少至17.38%。
三、淡水河谷公司对球团矿售价作出较大让步是尝试恢复闲置球团产能运转。
淡水河谷在2009年的长协价将球团矿价格下降48.3%。球团矿降价幅度相对较大,体现出钢厂下调高炉生产率,导致优质铁矿石需求大幅下降。淡水河谷公司对球团矿售价作出较大让步是尝试恢复闲置球团矿产能运转。
四、与2008年相比,2009年1~4月份我国进口巴西矿和澳矿的占比均有所回落,印矿和南非矿占比却在上升。
2009年1~4月份,我国进口巴西矿、澳矿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4.8和1.1个百分点。而印矿、南非矿与2008年相比分别上升3.7和2.2个百分点。在2009年铁矿石谈判结果落地之前,贸易商的非理性投机心态加重,小钢企受益于低附加值产品而大量补充自己的原料库存,质劣价高的印矿和南非矿的乘虚而入等,使往年在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份额相对较小的印矿和南非矿挤占了巴西矿和澳矿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些份额。
现货市场的频繁波动,不仅钢厂难以承受,矿石供应商也同样面对风险。双方缺乏长期供需数量上的相互约束力,矿山公司无法给钢企以长期供货的承诺,自己的投资回报率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继而无法保证矿山的长期开采、未来改造以及规模扩张。
五、 “上游一体化”模式永远不过时。
我国钢铁企业一直在寻找各种方式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从一定程度上讲, “上游一体化”模式永远不过时。日本钢铁企业及贸易公司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澳大利亚铁矿和煤矿进行投资,并且一直持续至今。日本钢铁企业及其贸易公司可直接掌控其每年60%的铁矿石供给量。而在中国,钢铁企业可直接掌控的进口铁矿石供给量仅为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钢铁企业近年来一直在效仿日本模式,逐渐加大对全球炼钢原料项目的投资。总之,中国钢企要不遗余力地向成为低成本钢铁生产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