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行业产能过剩 2011年后寒冬将
2009-8-25 15: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由于造船业的特点,2011年以后可能是真正的寒冬,我希望这两三年国家通过出台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使我国船舶业尽快渡过寒冬。”谈及目前航运发展状况,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以下简称 “中船协”)秘书长王锦连告诉记者。
订单减少90%以上
“从整个2009年上半年看,市场比较低迷,受宏观经济和航运市场的影响,船舶业自然也比较低迷。”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玉伟对记者解释说。
而在王锦连看来,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订单难,从2008年9月份到2009年上半年,全球的订单量减少了90%以上,韩国、日本、中国接到的订单都大幅减少;二是融资难,造船业对融资的要求度比较大,一般都是几亿元、几十亿元;三是交船难,船东没有货物运,就不需要船。所以,已经签订了合同的就千方百计推迟交船,甚至会撤销合同。另外,船价也大幅度下降,有些船价甚至下降30%。”
“订单难、融资难、交船难”让中国船舶行业三把枷锁在身,眼下造船厂里的忙碌景象难掩船舶业前进路上的步履维艰。
产能过剩1600万吨
据中船协统计,在重点监测的70家船舶企业中,上半年造船完工量12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2%;新承接船舶订单5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793万载重吨,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降。
订单越来越少,造的船却越来越多。悬殊之大让这组数据看起来 “触目惊心”。
“过去几年造船厂产能扩张比较快,造船完工量增长比较快,生产出来的船超过接到的订单,手持订单必然持续减少。”廖玉伟分析道。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船协就多次发出预警,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据记者调查了解,浙江台州这个号称全球最大的小型船舶制造中心,目前共有船舶修造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 “先造船再找买家”是台州造船厂的通常做法,并一度抢占了市场先机。然而,这种做法如今却不奏效了。据报道,目前在台州没有买主的船舶就多达84条,不仅占用了数百亿元的资金,而且一条船每个月的养护费就高达百万元。由于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烂尾船也开始出现。
“船舶产品不是像家电一样以产定销,而是以销定产,有了合同才造船。然而前几年船舶行业很火暴,所以出现了以产定销的现象。”王锦连解释说。正是 “以产定销”才导致不少造商品船的企业境况艰难。
主管部门已经对造船行业的产能过剩感到担忧。7月22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船舶现在一年正常情况下有效需求5000万吨左右,但是船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吨,也就是说船舶行业过剩产能在160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能的1/4。
冬天何时来临
一边是国际货运量急剧萎缩,对船只的需求在减少;一边是造船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国内一些造船企业担心起几年后会出现无船可造的日子。
“因为船舶的建造周期长,它对金融危机的反应有滞后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船舶行业的生产没有带来太大影响,因为两三年前手头的合同很多,3年前签订的合同2009年才交船。因此,我们新近发布的造船方面经济规模和指标还有30%左右的增长。”王锦连对记者分析说,虽然船舶业已经受到影响,但是真正的冲击还没有到来。
“目前我们有个说法,叫 ‘船舶行业刚刚进入寒冬’,真正的寒冬、最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廖玉伟强调说。
然而,全球经济目前正处于慢慢复苏的状态,船舶行业是不是会随之企稳向好呢?
王锦连表示: “近期有些船企接到了大单,比如浙江金海湾签订了30多艘散货船、600多万吨的订单;江苏熔盛重工和阿曼的船东签订了4条40万吨超大型矿石船订单,一条价值1亿多美元。但总体上来看,船市没有回暖,上述只是个案,订单下降很厉害,大部分船厂接不到订单,现在说船舶市场已经回暖还为时尚早。”
“对于寒冬概念看怎么理解,如果是没有订单,那么现在寒冬已经来临;如果是没有船造,那就是2011年以后。假如经济很快复苏,这两三年内订单大增,可能就会顺利过渡;如果经济复苏缓慢,那造船行业必然到2012年会出现困难。”王锦连预测说。(周海滨 付诗迪吴春威)